在我們所接觸的世界中,資本主義以一種「先進」的姿態席捲全球,社會現實相信市場機制、相信資本可物化成數字進行管理,在某方面來看是好,資本主義確實讓這個世界看來欣欣向榮,其所衍生之競爭,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一種良性向前的動力。至少巨觀的社會變遷是如此。
漸漸的,很多人也意識到資本主義的缺點,畢竟競爭是現實的,最終不免形成一種貧富懸殊的結果,儘管這世界上不貧不富的中產階級超級無敵多,但是,從小在填家庭經濟狀況的時候,記得吧?「小康」,我很少偷看到有同學是填「富」的:P 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於所處的經濟狀態並未覺得足夠,相對「小康」應該是「大康」,而多數年輕人也總說,「我想要賺很多錢」,沒錯,我也想,因為若沒有足夠的財富,有時候也許不能活的太好,例如對身體健康的有機飲食很貴、提升文藝氣質的表演票券很貴、讓病者存活的醫療很貴...,基本上,資本主義在某個角度真的很殺(我不敢斷定資本主義的全貌,因為它有很多取向,不是我這個門外漢一下子就懂得了的)。
記得我再很久前的文章寫過,我會為了廣告內容生氣。最近某個廣告詞一直讓我不認同,然後還聽到那個嘻皮笑臉的配音,每次看到那個廣告就很想罵一下。一個番茄汁的廣告啦,廣告詞是這樣白目的說著,「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意思就是,大家如果多喝番茄汁身體就會變強壯,醫生就沒錢賺很可憐(沒人可醫)。
我不禁想著,天阿,醫病觀也變得這麼資本主義了,人們與醫生用金錢交換健康,換句話說,醫生如果在市場上要賺的到錢,基礎就是越多人體弱多病。這樣很壞心耶!不知道為什麼,從我有認知以來,好像醫生、律師總被視為"很好賺"的行業,可是有沒有深想過其中的倫理問題?醫生跟律師都是很專業的職業,如果要操弄社會大眾賺取其中利益,應該不容易被攻破。當然,這不表示所有醫生或律師都這麼沒品,但就算沒品也不見得全是他們的錯,畢竟社會沒有倡導一個正向倫理觀,他們也需要生存的情況下,沒品的也理所當然。
最近看了一本書感受很深,隨著延壽醫學進步,老年人越來越多、越活越久,從人口學上來看,好像是醫學一大進步;但我們更該思考,這些老年人是否"活的不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balabla一堆慢性病就與老年人們慢慢耗,照顧年長者的人多半為青壯年,他們不但要對上,還要操心子女,還有自己事業上的壓力。如果延壽醫學只在壽命的加長,好大喜功的發表平均年齡多高,但未能視及所造成的困擾,那麼延壽也只是造罪,沒什麼太了不起。
我覺得社會有一種迷思(不只是台灣),主政者或民眾常常比較有興趣於"立即見效的改變",關於推動一些理想性或需長遠時間才見效的事情,主政者不敢冒這個險(況且若需更久時間,最終改變的好康被下一個執政者拿去了,好像會不甘心),民眾也沒耐心等待,所以短期的經濟效益更被偏愛。好像非得等到問題已經大到不行才能喚起憂患意識,最後苦的還不是每個人,漏洞越大,填補的時間需要越久,不是嗎?
許願的時候常說世界和平,身體健康...,弔詭的是,這些有願景的想法如果真實現,是不是又覺得太無聊了一點@@(新聞同質性太高,沒有爆點) 既然多數社會形成於資本主義之下,怎麼捨得下放太多利益予社會公平?誰說世界是平的?I don't think so. 但既然意識到這點,我想,我願意釋放出來的好心腸會多一點吧。
只是想起媒介傳播而來的訊息,不免覺得,這個世界有些既存的觀念還真是變態。
1 則留言:
懷特學姐.
其實你所感到奇妙的地方,
就是商品化的過程,
商品化就是快、效果、貨幣價值..
所有的東西都變成商品在交換了.
包括學術.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