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6

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份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託弟弟的福,在我擅自翻閱他書櫃的書籍後,有幸拜讀白石一文的這本書,《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份》。因為剛才哭了一陣,再次想起這本書來。

「人為何而活?」是此書寫作的命題,也許有人覺得想這個問題是浪費時間,但對於自認經歷太多不同承擔的我,卻是吸引我前往此書的關鍵。



白石一文引了托爾斯泰<人生論>的一段話:
你期盼每個人都為你而活,但是每個人都比你更愛你自己嗎?
這樣的願望能實現的可能性只有一個,
那就是所有人的存在都是為了他人的幸福,所有的人比自己更加愛他人
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以及其他所有的存在,每個人才能被愛。
...
所以身為一個生命的存在,你應當愛其他的存在勝於愛自己。
...
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人類的幸福及生命才能成為可能,
只有在這個條件下,荼毒人類生命的東西才會消失,
生存夥伴間的爭奪、痛苦的悲哀、死亡的恐怖才會消失。

白石在書中強烈的用男女間各種程度的情愫來象徵幸福是太偏激了點,就像因為強調peace,所以"與非伴侶發生性行為"這件事在書中的世界似乎是合理化了。(當然,聰明的人應該知道那是一種讓人較易理解托爾斯泰思維的一種方式,並不是鼓勵濫交的和平)其實可以感受到書中主角為了讓身邊的人都被愛,所以為對方作了很多,甚至包括"不想做卻還是做了"的犧牲,只是到最後的結局,這個主角還是一個人,那些"對方"沒一個留在身邊。

托爾斯泰是愛好peace的,白石所引的部份<人生論>只是一種烏托邦世界的假設,事實上,人很難擺脫自己的存在,我相信人還是愛自己勝於愛別人,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心裡的拉扯或情緒才會造成,因為愛自己與愛別人所做出的反應式會有差距的,所以會拉扯,情緒上也有落差。

最近媽媽常對我"開示",三不五時在言談間插入「隨喜」這個概念。大概的意思是,不管別人怎麼做,我們都能歡喜尊重他的作為,即便那是我們不認同的,只要心境轉,便能打從內心不動怒的去尊重他的行為。

這是愛自己?還是愛別人?我不敢斷定。但至少可以這麼說,「隨喜」可以愛自己多一點,也可以愛別人多一點,對吧!說穿了,愛自己與愛別人都只是當下的想法,愛的結果是什麼?如果用結果論來檢視愛自己好還是愛別人好,會不會比較實在一點?(然而結果往往不是我們能預期的@@)

算了,我不想了,會想到沒完沒了。但不表示想這些沒用,如果真能想出怎麼對人對己,我想生活的會輕鬆一點吧!不過,這確實是需要經驗累積的,或是死後被定論吧,哈。

因為想這個,所以知道多年來為何自己會覺得累了,先前文章說過,我愛和平,所以愛別人很多;但是我也愛自己,我很愛自己,所以那種自由主義不時牽動著我。於是,生活中開始出現衝突、摩合、妥協、矛盾等等之類的現象,知道嗎,我在希望能帶給別人好過的同時,總捨不得虧待自己,於是會有一部分的自己扛起壓力,就是,我要找到一種方式讓自己好過,但沒有人知道那是什麼方式,也許是一種思維、也許是一種行為。

所以,我是好孩子,我也是壞孩子,相對的好與壞就是了。

在沒有喪失精神之前,我依然捍衛心中尚未崩壞的部份,一定要有那部份,才覺得活得完整!好不好,就讓我留著那部份?好吧,不管別人同不同意,我要留著那部份,至少在我未能完全隨喜別人之前,先這樣吧。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本書我想看很久了
可是很猶豫
(速讀一下都看到很妙的男女關係)
經學姊推薦
就給它讀下去吧XD

匿名 提到...

噢 你甚麼時候變樂樂了@@ 很童真的暱稱,說要看很成人的書XD
雖然以我自己的角度很喜愛這本書,不過還是要看你自己能忍受的程度,就像我弟說武士道的書很好看可是我還是看不下去一樣...>"<
因為"我"書的文字描述很能與我共鳴吧!當然那個封面也是吸引我去打開閱讀的原因之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