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3

貪快如我


來台北以後,突然發現這個城市的弔詭,一方面大家忙碌、步調快速,一方面卻是花很多時間在交通工具的等待上,至少與我從小生長的環境相比,多了很多。

大一的時候,差點抱著公車站牌暴斃。那次我從學校要回南京東路,羅斯福路上只有一班車能夠開到離我的目的地最近的下車處,結果我等了30分鐘左右吧,而那繞來繞去的公車又遇到下班塞車時間,晃了40多分鐘才放我下車。一個多小時裡,我至少為之氣結30分鐘左右,並多次打算跳上小黃揚長而去,但想想之後大概會因為多花好幾百而再度暴斃,只好做罷。

興致來的時候,我是愛走路沒錯;但想要有效率起來時,我還是貪快的。後來我改騎機車,人家總說台北騎車很恐怖,我倒是樂得當馬路小英雄也無妨,只是一遇到停車時,又得大傷腦筋一番了=.= 最近去信義路,四段五段那兒可能要拓寬還是怎樣吧,整排停車格通通不見了,我只不過停一會兒很快辦個事,可是卻要停到老遠的地方,大熱天下本人五臟六腑怨聲載道到一個極致...。

真的很奇怪耶!既然要大家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開車、多走路,信義路已經整個都是單行道了,是在拓寬什麼個勁@@ 這樣將可容納更多交通工具,而步行區將更形狹隘!奇怪嘛!!前幾天看新聞,高雄現在在提倡搭乘公車捷運,把停車格抹掉,停車費調漲,換句話說有點在"逼"民眾轉搭大眾運輸網,問題是,這個大眾運輸網有足夠的便利性存在嗎?若非如此,抹掉停車格豈不如同一種公家流氓行為?


有次我驚鴻一瞥英國和日本的捷運系統,網路之綿密,實非本國高唱"交通網便利"可比擬;沒錯,其實台北公車捷運已經挺發達,但很明顯地就存在幾個問題:1.不夠方便,比如說,像內湖、汐止這類的近郊市鎮,到台大或火車站等中心市區就要轉搭;2.不夠快速,你說捷運真的"捷"了嗎?再說吧!;3.公車所排放的廢氣一台可抵十台汽車吧@@ 有的還像煙囪一樣設在公車頂,路人從頭開始被噴到腳,不搭還比較不造孽...。

anyway,其實也不是對大眾交通工具宣戰啦,我只是覺得停車格不應該被視為一種"漸漸要消失"的東西,因為這並非因果關係,不是說「停車格沒了」→可以導致「車輛減少或環境汙染程度降低」;事實上,這會造成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繼續競爭,就像我現在練就了「喬停車格」的好身手,而路邊將會多出很多機車格塞爆又奇醜無比、更多閃雙黃燈的路邊暫停車輛的情景,還挺難看的。

能省則省,能不污染則不污染,只是在貪快與效率訴求下,不能鴨霸限制人們可以更方便的權利,oh, come on~給我多一點停車格吧!有機會從天上鳥瞰這個繁華的城市時,你心裡面才會說:「哎喲,我住在一個好體面的城市喔!」我可是很想這樣驕傲一下咧。

昨天突發奇想,有沒有空中計程車這一行@@? 就很快阿,而且路上車子就少很多,公車就可以衝衝衝了!!不過齁,照地面小黃激增數量來看,哪天上演空中塞車,我好像又要擔心看不到太陽了齁...。阿~真的是貪心又愛多想。

2005/09/18

如果

「如果」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象徵,在事情沒發生前,可以預設很多假定,顯得你是很慎重在選擇一個決策方案;另一種的時間點是在事情發生後,充滿著更多的情緒,像是失去的悔恨、"好家在"的竊喜、得到經驗的小心...。

其實只是無意中的發現,人與人的對話間,竟然很常出現「如果」呢!「如果」與「事實」之間,又存在著一些差距,而,實踐的過程應該可說是造成差距的因素了吧。只是,我們常常不夠勇敢去實踐「如果」,因為害怕事實不是原先想像的那樣。

有好幾次在下班時間的公車上,看著昏黃路燈光照著城市的車水馬龍,我總會靠在車窗玻璃望外看,好像拍mv一般,說真的,這種場面真適合想一些情情愛愛的呢,「如果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會怎麼樣呢?」如此之類的幻想。幾年過去了,我也想了幾年,最後才了解自己蠻沒種的,所以,那些「如果的事」,一件一件放在心裡,曾有的渴望於是變成想念,就一直是想念了。

聽不太懂我講什麼齁!呵,我想我可能是醉在「愛我別走」的歌曲中了,白天醒來以後,一些「如果的事」,想必又暫時蒸發了...。

2005/09/17

when we're back at some part of ourselves...

「迴音谷的一個小女孩 喜歡對著天喊她的夢
她一天一天希望學會怎麼飛翔 飛向她所需要的自由

長大了以後的小女孩 帶著她的童年往前走
她一步一步要將沙漠走成彩虹 卻發現沒有人聽她說話

如果 沒有白雲沒有晴天沒有彩虹 這地球會是怎樣轉呢
是否可以把我跟風綁在一起 小女孩心裡面這麼想呢

如果 沒有狂風沒有暴風雨沒有沙漠 這世界一定會快樂許多
山谷中的小小回憶與她招手 好像說 累了妳可以回來

你是不是那個小女孩 」

2005,陳依依,迴音谷。


很神奇,我對童書沒有很大的sense,對幾米的東西也沒有太大的感覺,總之,我一直相信我喜歡的、能共鳴的,是描繪具體一點的東西,甚或是各種現實世界的狀況。這首歌,是馬來西亞歌手陳依依的「迴音谷」,歌詞很像繪本,然後穿插短短的故事文字,可是,卻讓我想到好多好多感受,某幾個小時裡的沉浸指數破百。所以,人還真的不要鐵齒,一些你"一直以為"的東西,常在不知覺的瞬間,broken。

可能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讓我回到的某部分的自己吧!想像自己是那個迴音谷的小女孩,再把歌詞中的一些東西套盡曾有的經歷,如此而洶湧不已囉!如果,認識的夠久、自覺摸透我的朋友,應該不會太難理解本人蒙受此曲感召的結果。

最喜歡「山谷中的小小回憶與她招手 好像說 累了妳可以回來」。我突然有點知道為什麼三不五時愛在回憶中打轉了,雖然你們可以勸我,沒這麼必要對號入座於歌詞之中,可是呀,在我這個充滿複雜與難以解釋的生活中,其實還挺多無奈而生的疲累。當小女孩發現,原來世界不是只要自由就可以的時候,她會想要在很多衝突的人事物之間尋求調和;而,她應該暫時不會更動這樣的生活模式,因為,這也是一種自由。

好了,我說完了。其實也沒有很悲情,人嘛,也曾經是個小女孩或小男孩,雖然不免越活越老、越老越油條,但是偶爾喚起一份小小的單純,感覺還是挺好的。

2005/09/08

有點本事再說吧!

九月初的商業周刊,封面斗大印了個專題:「背叛成功」,環繞該主題的核心概念叫「做自己」。它的緣起是,「統計顯示,72%的上班族,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巨大鴻溝,財富、權位、追逐成功的欲望,推擠人們向前走,忠於自己,越來越困難。...」然後設定七項指標,檢視你能否做自己,並舉三個例子以證明"做自己,路更廣"。

我向來就對「做自己」這個概念很有興趣,於是就來看看商周如何詮釋,看完以後,原本我想"推翻"它所講的,不過後來又想了想,或許商周的看法是另一種角度,只是它的立論點跟我不同罷了!但其中的問題是,如果商周閱眾看了以後就全盤吸收,並真的憑指標檢視自己是否能「做自己」、或以刊中所舉之例為人生學習目標,那麼,有可能一輩子都實現不了「做自己」的願望吧@@

問題在哪呢?第一,是檢視的部份,有七項(懶得打出來),不過我認為太職場導向,牽扯到"對金錢的看法"、"你有專業嗎"、"你想一步到位嗎"...等等。我突然想到,坊間很多刊物都酷愛數字與結果,好比說,"如何在十天內甩掉男人的十個方法"之類的,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幹嘛用這七個所謂的指標來檢視能不能做自己? 那要是檢視出來我不能做自己,是不是就得認命做著不適任的事?不是這樣嘛!好吧好吧,說到頭,我就是討厭一個周刊用那種好像很有威信力的文字在那邊胡亂指引,然後把一些緊張個性的人搞到不知所措。

第二,就是它所舉的例證。幾個例子的主角,不是高階經理人,不然就是律師,再不然就是成績很好的醫學院學生,喔,還有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反正就是先賺很多很多錢或能力很強,然後突然覺得好像日子忙得很空洞,於是就決定放棄光環,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完這些例子,我有一種感覺,好像這些文章的對象應該是給那些事業成就有一定程度的人看的,而且核心概念也不應為「做自己」,應該要叫做「修正人生」吧!

於是,我聯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如果一個人還是處在「生存需求」的階段,如何能有「自我實現需求」階段的思維呢? 或許是有,只是,若「生存需求」都無法達到,就想到「自我實現需求」,是否也略顯不務實際呢? 所以我說,我並不是要推翻商周的立論,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本事「成功」,然後再「背叛成功」(說實在,成功也沒啥標準可言=.=)。

大家都很想「做自己」,但為求世界和平或生活溫飽,總是要有與環境妥協的時候,「做自己」可以在人生的許多階段,不一定要每時每刻硬把自己ㄍㄧㄥ在自我獨大的狀態中,那叫做"討打"或"討罪受"。總之,我還是覺得商周常舉例舉得有些極端,一不小心會讓人產生迷思,彷彿非要功成名就到什麼顯赫階段才能做些什麼;不過,說真的,要真想「做自己」,有點本事再說吧!有本事,不專指賺錢啦,至少要把生活handle的可以過下去,沒力了,餓死了,我看也很難「做自己」罷。

信不信由你,我以前也狂妄對我媽說過,「我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但幾年累積的人生經歷齁...,現在賭氣的時候比較含蓄,會改口說,「哼,我可以靠自己!」anyway,「做自己」,活著唄。

2005/09/04

穿梭之絕對快感


周杰倫那部電影"頭文字D"的主題曲,叫做「飄移」,用這個名詞來形容賽車,真的還挺傳神的。今天我在騎車的時候突然又想起這種感覺,再次覺得傳神!

如果真的有什麼前輩子,我想我的某一世應該是個賽車手,人家說前世有一些什麼本領,會變成今世的一些本能,所以我這麼以為著。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車有一種著迷的感覺,國小的時候用了一天,自己一個人摔呀摔的終於就學會了騎腳踏車;騎機車也是沒有太大障礙,好像時間到了,就該會有這個本事的樣子;開車好像也沒有什麼困難,我的教練還說,沒看過倒S型感覺像飆車的初學者,然後上路也沒有多大畏懼。而且,更不知道為什麼,一旦學會某種交通工具,就想要飆快一些,認識我的人應該都曾被我的快嚇得七葷八素吧!不過你們知道嗎,其實我在追求的是速度與safe兼俱的快樂咧!

所以我才說我可能曾經是個賽車手嘛。

記得周杰倫宣傳那部電影的時候說過,能用破車跑出很快有很有技術的勝利,那才叫屌。我是超級心有戚戚焉的,也覺得用名貴跑車跑出好成績不夠強,要從不起眼的車子中突破才叫真本事。哈哈,所以我常跟朋友說,我要"訓車",就是訓練車子啦!真的喔,用心對待車子,就會發現它可以在不出賣(讓你纍殘就叫出賣啦)你的情況下,速度、煞車等等方面,讓你得心應手地飄移在車陣中。

以前我真的很愛穿梭車陣並引以為超樂,現在年紀大一點,多少有種怕出事的感覺,不過偶爾想玩一下,還是覺得很快樂,那是一種絕對快感,因為也沒有要跟誰比賽,就純粹為穿梭而快樂,且也聽不到開車駕駛的謾罵(我想有些汽車駕駛者很想扁我吧:P),所以那是絕對的,絕對的快感。

喔對了對了,當你穿梭過後,遠將一大堆車拋在後面時,還會覺得自己好像很靈活、很節省時間等等之類的驕傲感:P 雖然也知道很危險,也只好自己想著,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氣魄,可能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吧...:P 呵,我媽要是聽到我這樣講,應該馬上會打通電話來"慰問"我吧:P 好啦,我已經乖很多了..只是一些因子實在是扼殺不了咩,「得飄 得飄 得意的飄」,好個詞兒!

好吧,雖然我如此享受速度的快感,但我恨(實際上是怕)極了由上而下的加速度,比如說那種比溜滑梯還長還陡的滑水道,還有那個什麼海盜船的,哎!嚇死我了=.=

2005/09/01

同心圓理論的條件

大概是「生活與倫理」的課本吧,記得上面載著中國傳統下理想的人生歷程,一幅同心圓,由內而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壯觀的遠景阿!但若無特殊機運與特質,做到「齊家」應該就非常了不起了。

最近跟一些親友談話,尤其談及想要將一些非營利的理想宣導出去,或實際執行,才發現要完成更遠程的「治國」與「平天下」,似乎需要存在一些條件,比如說,要有錢、有力,方能更有大刀闊斧之氣魄,與達到理想之成效;否則,很容易就陷進一種含辛茹苦,卻又身心俱疲的情況。

說來有點不平齁,可是人也常常展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有錢有力後,好像又會忘記初衷,不然就會面臨樹大招風的渾沌,有更多額外的承擔,讓你無法心無旁鶩地拼理想。講到這就想到證嚴法師,她創辦的慈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她抱持天下無災難的理念,但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質疑慈濟慈善行為的方向,看來,有錢有力,又是另一種疲累。

同心圓理論,每個人會走到其中的哪一環呢?現在想來阿,修身、齊家實在不簡單呢!跟一個人擁有的條件有很大關係吧,比如說,生長在比較有修養的家庭中,那達到修身的起跑點就領先別人很多。不過,總是人選擇自己想要達到的程度,只是能不能做好的問題而已,這樣想想,政治人物的勇氣還是值得稱讚,至少他們有國家、天下的渴望。(講不下去了,自己都覺得牽強:P)

總之,今天覺得我媽講了句有道理的話,她說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沒錯沒錯,說好一點是如此,如果覺得這種想法太有愛心,那就想"別人要怎樣是他們的自由,好壞隨之吧!" 那麼,我自己的選擇呢? 呵,不知道,因為我是擺蕩於英雄跟卒仔之間的小泰山啦:P

先把自己弄好最要緊吧!還要長智慧,恩,我可不想以後做些什麼大事業的時候,底下有太多人覺得我很蠢。沒辦法,我愛面子。

2005/08/28

make something different

有時候,或在某些方面,我就是神經神經的,不想跟別人一樣,並不是刻意不一樣,就像我無法在跳樓大降價時跟別人一起搶購一樣...,總之,好,算我懶。

最近我想重作個人網站,思索著取個什麼樣的名字好,從大學開始我好像就有這種怪癖,就是我的報告標題,一定要想一個不正常的,比如說,有一次我們的作業是要觀察並紀錄水黽,然後我就下標題成"水黽的美麗與哀愁",諸如此類。標題往往成為我寫報告的動力點,偶爾有幾次遲交,真的是因為找不到喜歡的標題,所以寫不出自己滿意的東西來。

記得以前上國文課的時候,好像都會提到每篇文章的宗旨,其實我覺得標題就是宗旨,寫文章就是環繞標題走,不然就叫離題;只是又不太想太光明正大暴露標題的意思,所以就故意要寫個"好像這樣又好像那樣"的標題,多少引人一些好奇吧!

久而久之,這倒成了自己的一種習慣,make different, and make sense.這一陣子,對於談話性電視節目頗多微詞,節目如出一輒,還有節目名稱也是很遜。一開始覺得《康熙來了》名字取的真好,可是後來就很要命了,幾乎九成的類似節目都把主持人名字其中一個自擷取出來,硬是湊出一個莫名其妙的節目名稱,然後每個製作人應說都是源自創意,沒有抄襲別人@@要不要做個民調,看觀眾是否覺得這是創意?

我覺得頻道經營可以換成"購買頻道"就好,現在就像boundle product,節目普普,重播多多,觀眾turn on順過頻道一輪之後,本想直接turn off,可是又想到第四台這麼貴,還有關了電視也不知道要幹嘛,然後就繼續坐在電視機前面被輻射也好。

其實電視是一個力量很強大的傳播媒介,我覺得只要能做出一些不同的東西,就很容易異軍突起。小時後我很愛看廣告,現在更覺得廣告還挺新鮮有趣的,不過也是要創造的有意思,讓觀眾看懂才有用,這是最近很深的感觸,因為發現有的廣告整支演完不知道在幹嘛,而我竟然會大動肝火=.=

「創」,別忘了「意」,因為我目前還無法跟製作人沾上邊,也沒有身分地位能說話影響頻道業者,所以只能寫寫小文盼望有新的東西出現,讓我值回票價一些,第四台這樣收費,還是很貴ㄋㄟ。

我的高中同學

七,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數字,或多或少也包含一種幸運的緣分吧,我愛我的班,我的同學,我的老師。

七班。      

雖然從高中畢業已經要邁入第七年了(我的媽~這麼久@@ 我數很多次耶!),可是每當想起高中的種種時,總不由得驕傲起來,驕傲到自己都覺得有點over:P 我覺得我的每個同學都很了不起,大家都有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特色或個性或反應,真的可以出一本書,叫「台灣奇女子」好了;然後我們創下很多很多超high的畫面,而且就算你想的很快樂也會覺得感動到要哭要哭的。

說不完,因為實在太多事可以提了,每次跟高中同學出去,回家以後都很累,因為總會把一些以前的事提起來講,然後要笑、要講話很用力(註:育奶、晚娘在場方需如此,尤其後者,我想我一輩子都拼不過,她喉嚨內建有大聲公...)、有時回家以後還要繼續回憶,後,真的很累,不過,是因為高興到要虛脫啦...。

而且七班的同學也很有情,都會關心遠方的老師與同學,儘管有時候是在八卦,而且消息超不準:P有時候同學低潮期來臨,就有人願意伸出援手,這點真的令我非常感動;而且不太會重色輕友,因為一旦太重色輕友就會被八卦到不行~~總之,真的很有情,例證繁不及備載。

這些年來,大家都各有天空,飛呀飛地,聚在一起的時候,應該可以算是繁忙生活中休憩的時候吧!不知道有沒有博得同感耶,但面對你們,我真的比較輕鬆,很神奇真的很神奇,明明我們就非親非故的咧@@ 搞不好我們前世是很會生的印度人家的小孩...。

也許「七」真有著什麼神奇的聚合力量,小白在各位面前是無法說出這些話的,儘管我很羞赧,還是想說聲,我愛你們,也希望各位,千萬不要回敬我"小白我也愛你",這樣就太矯情了!我們還是as usual,以嘲弄對方為樂吧,嘿嘿...。


2006年冬同學會

獨樂樂之最

這篇,說收藏,也算是為紀念前一陣子seven藉大臉貓(註:hello kitty在我心中永遠不變稱謂=.=)狂撈世人一筆的歷史事件。

我不是大臉貓迷啦,只是之前在雜誌上看到一段文字,覺得有趣到一個不行。這段文字,是張小虹詮釋法國學者布希亞在《物體論》中的分析,她怎麼說「收藏」這個行為呢?「收藏乃肛門期的心理退化,已憋便式的忍住不放為快感之來源...。收藏者的熱情將自己化為時間之外的存有,而對當下的時間失去感覺。...」換言之,收藏行為不一定正常,可是卻會很爽,所以有時候爽的很變態。真是獨樂樂之最!猛然下個結語出來。

對於收藏,我總是間歇性的,我收集過原子筆筆管,有天就突然覺得自己好奇怪喔,怎麼會收藏這個@@然後就停了;有一陣子狂愛買錶,擺了一個大盒子,有天就突然覺得自己再這樣下去會家道中落,然後就停了。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中斷的,應該是收藏回憶吧!

回憶對我來說應該是最符合張小虹的詮釋了,因為我還挺常在回憶中游走,然後就自己很高興,有時候還會笑到花枝亂顫,忘記所活的今夕是何夕....。喔,還真符合!不過,收藏到最後,可能也只是南柯一夢的虛幻,畢竟大便過多的話,憋到一個地步應該還是會釋放吧...就像哪一天,我的記憶不再,甚或投胎了,收藏也便隨之停止了。

這個收起來、藏起來的快感,還真是自我取悅到了一個極點,說穿了,我們應該都是在收藏某種快樂吧,祝大家快樂。

2005/06/21

這是什麼鬼個性@@

其實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在情緒上沒有感到非常激動了,可是我發現這種波動一來,我總會呈現出很神奇的表現。也不是生氣,因為生氣的時候我是不想跟任何人說話的。就是激動,很像是想要替自己辯駁一些什麼的那種激動。

一種反應是,我就猛罵髒話,也不是說真的多髒的話,就是那種不知何來流暢度,猛批讓我不愉快的事物,這樣的反應尚可理解;另一種反應,連我自己都覺得很詭異,就是我會批哩趴拉講一堆還算有內容的東西,只是,這些東西跟我的想法以及我想做的都會有些相反,就是故意要說一些別人覺得"一ㄜˊ~你怎麼會這樣想啦!"的話,而且是非常故意的。

所以會被誤會也不是沒原因的齁?不過我也不會做解釋,更怪=.= 這是什麼鬼個性?噢,有種盲目耍狠的感覺@@

難道我還在熱血方剛?不不,比起早期,現在可是穩多了,有一說是我平常都太壓抑,所以爆發起來非常恐怖。哎,又奇怪又有趣的現象,誰的論文可以來研究我一下....

2005/06/14

音樂.停格

音樂對我來說意義很大,其中之一就是,記憶。某段時間,某個人,似乎總會有一首"聽到就想到"的旋律。

我很愛聽舊一點的歌,或許是年紀漸有,總覺得這些成長歷程中的歌曲,因為保留一些美好、一些遺憾,而更顯珍貴。常常聽著聽著,畫面就會停格在腦中,生活彷彿還原過去的某段感覺,有時甚至會脫離現實地想著,如果當初不....,現在會怎樣怎樣。可能也因為如此,有些情緒儘管過了好多好多年,一來的時候仍舊排山倒海,雖然我已努力往現實活下去。

特別是深夜、特別是獨處,那種停格,甚至真會讓自己發愣上好些時間,於是也特別會有一種"風風雨雨"的感覺,呵。當一切止息,卻又發現要繼續走下去似乎有點累、有點不情願。

電影不是會有把一個生命暫時停格的情節嗎?像恐怖蠟像館瞬間的臘化、像千機變出現瞬間凍化那樣,突然間覺得這樣也不錯,至少不必為了未知的將來變化,而需要有更強健的心臟、或被逼迫發展成熟的人格來面對。

或許聽音樂不要這麼認真才對齁@@ 我也不知道,不過我還不討厭這樣的情況,聽音樂,暫時停格。

2005/06/10

what is the truth?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它其實是我前幾篇曾提過的Goffman戲劇論之重要著作。他用很多劇場概念來解釋人的行為,今天我看的這部分主要在談「台前」與「台後」,不難理解,台前是一種人前的表演(現),通常經過精心設計,你要說"理想的樣子"也可以;反之則是台後,就像我們一般在後台stand by的道理一樣,亂七八糟,甚而與台前表演全然相反,要說"真實的樣貌"或"現出原形",都還挺接近的。

我看的時候一直想到一部電影,大家應該也都可以很快想到這部電影吧─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英文片名更是有種矛盾的諷刺在,truman show,真實人的表演。在此不贅述這是怎樣一部電影,相關資訊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我沒看過這部電影,今天是我第一次看到它的英文片名,突然覺得一陣悲涼滑過,還有,真打從心底同情這個主角的人生...。

這樣想吧,一個人的人生,如果都處在一種既定且精心安排設計的劇場中,那是多麼累的一個景況呀!很難讓我相信人的台前與台後表現是非常一致的,既然如此,當這個truman以為自己可以在台前表演、台後休息,在觀眾眼裡看來是多麼蠢的一件事阿!就變成一種...劇中劇了。後來truman逃離這個既定的劇場,到這個世界群找真實,即便如是說,在滾滾紅塵中過活已久的我們,又何曾可以確定什麼是真實?

想想我自己,從未真實過吧!就算對自己也從未真實過。我有恐怖而貪婪的慾望與想法,但即使獨處也從未對自己真的展現過這些東西。突然懷疑起"檢討"這個道德力量,人是在檢討自我,還是在檢討自我的表演?很不同,真的很不同。

anyway,當然只有在特別針對的情況下才會猛鑽一些如此critical的問題,不過,關於"誠實",我有太多想法,從小到大,太多情形紛紛指出我不夠誠實,只是,誰可以非常相信巧合?但人卻太常相信片面之詞,大家嚷著媒體斷章取義,是否也想過自己在表達時偏好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我不喜歡解釋也是因為如此,解釋是需要非常非常多方面的證據,包括先後順序、事情演變的歷程等,可是,不管是說的人或是聽的人,似乎都不太有耐心完成這樣一件工作吧!漸漸地,就覺得也不用浪費唇舌,反正,還有別的表演嘛,其實這是大家唯一可以相信的,what u believe is what u see, right?

一個人真不真實,可能從這個人表演一致性或穩定性或持久性來判定了。這樣說來其實我還挺真實的,因為每個階段都有人覺得我不誠實,哈!我也不管了,因為很難回答what is the truth。

大家想想吧!真的很難回答。

2005/06/03

因胖得福

當我說,曾胖到幾近要破某個數字,朋友是各個瞠目結舌,難以置信。真的!騙你幹嘛,我只是回鄉躲起來,所以除了家人,應該尚無人見過那付臉要被肉擠爆、搖著大屁股的壯碩身形:P 不過卻也因胖得福,因為從決定減肥的那天起,「走路」一直與我結緣至今。

某些方面我很懶,可是關於「動」這方面,如果有人敢說我懶,那他一定是連睡覺都在不停翻身。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動」是王道,有天我聽星座專家講,「獅子座還蠻喜歡流汗的,因為流汗讓他們感覺自己活著。」齁齁,沒錯沒錯,對我來說應該就是這樣子。

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話,它說,「走路,是最不傷害大地的一種方式。」我覺得很感動,而且又因為我只要一騎車就是對大地超級傷害(很愛亂鑽又很快:P),一方面贖罪使然、一方面想瘦,然後,我就變成一個愛走路的小鬼了。

最大的得福倒不全然是因為瘦,而是我發現走路可以釋放能量,尤其在我身心晦氣十足、連路人都讓我感到莫名不爽的時候。走一走,汗流一流,世界好像又回到平靜狀態了;有了MP3 Player之後,走路更變成一種享受,順便聽歌、學歌,恍若隔絕塵囂...。雖然多次被朋友警告,再這樣下去,哪天被按喇叭而不自覺,隨之被蓋布袋,我也只好請求神明們保佑我想平靜的決心,繼續走下去。

以前我很衝動,也很容易抑鬱,走路多少能化開這些過度的能量,或許,你也可以試試看。其實,從走路體會到很多不同感覺,比如說,走到一個里程的成就、氣憤消除的豁然、放空的自在、觀察社會的機會...,有時候總覺得,這也像是種平凡的偉大,因為,又突破了一些人性之類的醜陋吧。

我當然不可能變成完人,只是,每個人總希望自己可以成長到好一點狀態中,走路雖然是很緩慢的交通工具,可是欲速又如何呢?慢工能出細活,走慢一點,可能少一點轉彎或冤枉路也說不定吧!

2005/06/02

享受「被關注」

被關注,其實也是一部分人性,某時候甚而覺得是種享受,樂得很。

最近看到一些新聞報導。首先是在韓國發生的學中文熱,有些韓國家長甚至不惜一切把小孩送進華語學校(這原本只有華僑才能唸的,韓國人就讀還算違反規定哩!),中文補習班在韓國也熱得很;再過幾天又看到有很多其他國家的人跑到大陸學中文,在訪問他們的時候,有人說,學中文以後工作機會會比較多...。

哇咧!又可以高唱起"中國一定強"了嗎@@? 很單純的,我有種很爽的感覺,因為我了解那種...不能用非常流利的英文跟人家對談的感覺,所以對目前可用中文批哩趴拉地說話狀況,感到非常之愉悅!!

今天我又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寫著:明基,邀國外媒體認識台灣。這幾天正值台北電腦展,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先生邀請亞太地區媒體和經銷商客戶來台參觀,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再怎麼參觀台灣具代表性的景點,最後還是會參觀到他們公司裡頭去,不過我還是莫名地因這則新聞狂感動中,畢竟要走到「被關注」的目的前,總要先走過「被知道」、「被認識」等歷程,明基此舉,於商業利益或於個人欣慰之立場,我是會拍拍手的啦!

別妄自菲薄囉!學著享受「被關注」,或許我們謙虛的傳統美德會更能有自信的展現吧!哇,搞什麼,民族的榮耀感現在竟然把我照得閃閃發光,太嗨了!! :P

2005/05/30

潛水人生

在日本,有家整合廣告行銷公司,叫做博報堂,它有個「生活綜合研究所」,不同於一般市調公司serious的做法,採取七夕許願法、免費算命法、如果法、空想法等,每年出版一次「生活預報報告」。EMBA電子報說,這份報告「常能捕捉到一般人潛在渴望,激發出很多人沒想到的商機」。

好像還挺有趣,用一種最純粹的人性欲望思考,看看人們的「想要」;而不是從任何商品面來主導或詢問人們的「想要」。這份報告2005年歸納出3種生活趨勢:「一、抄近路:意指希望早一點成功,因此早日準備迎接成功;二、逆向行駛:意指勇於走上與眾不同的道路;三、獨行小徑:意指選擇不用別人認同的道路,只要完成自己的願望就能自我滿足,換言之,消費者不求擁有整片的花園,只要能有一顆種子,栽培出一小盆美麗的花,就很滿足。」

哪一種是你?

突然發現一個好玩的現象,從小到大正規教育下傳達的腳踏實地生活模式,竟然沒有出現在這其中,整體看這三種趨勢,也確實很現代化,並且非常有個性的感覺。

不過,這只是一種潛意識,也就是說,或許你現在正是個做牛做馬不怨言的踏實者,但心裡面是恨不得有機會踩踩別人的肩膀,跳一個無邊無界。這讓我想到Goffman的戲劇論,簡單來說,每個人都在演戲,呈現一種最能被接受,或最好看的一面之表現。

其實也沒錯,後來想想,每個人應該都有一個"潛水人生"吧!這部分的人生應該鮮少有外人能看見,甚至這樣說吧,能自己完全面對那份潛水人生的人,為數應該是不多。前幾天去看一個小小舞台劇,裡面有個對話讓我印象極深,劇中有個主角是離婚男子,且似乎不太想再接受婚姻,他說,男人常在妻子身上看見自己醜陋的一面,而那常是不堪到連自己都無法接受的。恩,是吧!如果我們在外面演了一整天的戲,回到家總該下戲,就像你在外不會對同事友人大呼小叫,但對家人會;於是乎,一些潛在個性原形畢露,這也就是為什麼「相愛容易相處難」吧!呵呵...

博報堂的報告,有助於將潛在的感覺用於商機延伸中,除了從潛在需求面來看這句話成立;另一方面,我想也是滿足了人們心裡舒服的感覺吧!在潛水人生中,小員工在想的與董事長在想的可都是獨立變項,不受任何因素的影響,這樣說來,如果產品可以顧及潛在人生這一面,那確實可以帶來許多商機,因為小員工也可以擁有大老闆所享有的產品,在實際人生那種多少有上下之分的壓迫感中,這無非是一種愉悅。所以,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何現代人可以不惜代價,將錢花費在一些奢侈品的購置上了。

當然,此文並不是在說,大家都在演戲,噢,這樣世界也太悲哀了點、人生也太累了些,我們常說,要做自己,不過,自己到底是怎樣?連自己都搞不太清楚吧。突然而邊不斷響起這句話,不寫出來實在太難過:P就那個衛生棉阿..."做自己,好自在",就算我們搞不清楚自己,總要自在過活吧!起碼,在某些時刻,一定要有自在的感覺,若非如此...恩...那就進演藝圈好了,其實,我也不知道要說什麼了:P

只是發現個潛水人生,可以滿足"我為狂人"的鴨罷感罷了!有時候面對欲望,坦承它的存在,或許有助於驅策現實生活往一個什麼了不起的地方邁去也說不定,但不要昏了頭,或過度幻想就是。

2005/04/26

致 劉育乃

我有個狂人朋友,叫做劉育乃,因為她抱怨沒地方留言,且一點也不想挑戰這個難用的blog,所以她文不對題地亂回,真想叫警察把她抓起來。

可是她又誇讚我好像是個很好的朋友,剛好我也這麼覺得,所以特致她一篇文章,我想,她對於我這等回應應該倍覺尊榮。

關於邀我出遊一事,我非常樂意;然而,如同我在某位朋友的blog之回覆,我是個懶的花錢之懶惰鬼,思及長途跋涉,不免對你的來訪有更大盼望:P 老實說,我最近想離開,去一個大家都不要吵我的地方,雖然沒什麼大事發生,但我又討厭人家懷疑與測度我的消失,只好繼續窩下去,哪天受不了了再走人。

至於你為何恨我?我不懂。不過是王家衛尚未讓我太興奮罷了,可我後來覺得,我有點被他的平易近人給嚇倒吧! 他看來是個好人,還挺喜歡他的,但給人的感覺真是太平常太平常了,就像...來我家喝茶的隔壁王伯伯。徐克,在電視上看也是不錯,不過要選未來的男人,我比較喜歡王家衛,因為比較高,超高的。

狂人育乃,你是一個讓我羨幕的朋友,或許你知道,或許你莫名其妙,總之,懶的多說,我羨幕你的狂;我也狂,可是我在狂與常規之間變形,不過我總傲氣地想著,有一天我能說出,"我自己是什麼個樣,別人最後也得承認我就是這個樣",如此這般的話。

昨天至今日,我心中其實有些微忿。這世界,價值太多,我一直認為,所有的事情會存在,是因為凡是都是相對的,何苦一定要理由去辨識對與錯?我痛恨解釋,因為不信任所以需要解釋,說不放心只是不信任的變種罷了;然後,越發覺得被誤會也無所謂了。

懂我者,恆懂;我只能說,我發誓自己還是人性本善地對待別人,在傷天害理這方面,我依舊不屑。

致劉育乃,竟變成我的自白書@@

2005/04/25

分合之際

一直以來有個東西叫做「專利」,有人說它是保護個人(或團體)的智慧結晶,有人當它是生財之道的工具,企業界更拓成專利地圖或進行專利管理、將它視為公司生產力與排名的指標。

近來興起一股風潮叫做「自由軟體」,它是著重一種共同創作的理想,將軟體的修改權自由化,有能力的人就可以來改善,群體智慧不言而喻。自由軟體發展出一種網路應用技術Wiki,允許多人群體創作及維護某一項事物。就像Wikipedia百科全書,它是多國語言且由世界各國的人們共同創作,奇的是它沒有人多嘴雜的紊亂,反而因為公開而更彰顯公正性與多元性。

知識分享 v.s. 知識管理,究竟是怎麼思考才對呢?有天我與同事談起這個話題,然後講半天發現,無解。知識管理也想分享,可重的是某一組織或範疇內的分享,此類分享的氣度好像沒大到"讓知識散播每個角落",還是有部分的私利因素是想提升組織的綜效競爭力。

若要說「專利」與「自由軟體」對立,又好像沒那麼絕對,兩者之間的關係,現在看來似乎是各自都繁盛地發展著:專利由來已久;而現在大家更愛自由的東西。從分來看,兩者各有生態,然後世界整體有點弔詭;從合來看,可能會像油與水同在一個杯子那樣,只是置身於同一個世界之中罷了。

其實我還是很confuse,各位應該看的出來吧!我硬生生就是沒辦法把這兩者做個交集=.= 有人說自由軟體的出現部份是想打壓專利這種事;可是另一方面,從業界或學校的評比都可看出對專利的重視,也就是說,專利還是會活的很好。

我現在突然再一次覺得愛因斯坦超強,他的相對論在無解的情況下總是可以派的上用場,因為這樣看來,專利v.s.自由軟體,就看你處在什麼情境中罷了!有時候希望自己的東西受到專利保護,有時候又希望別的東西可以不被約束地access,長久下來,也不是很能預測兩者的更迭,因為人類應該是什麼都想要,而且也很習慣在兩生矛盾中過日子了。

快樂工作狂

這是4/20 Cheers雜誌的一篇文章,有段文章內容是這樣的,「南佛羅里達大學產業組織心理學教授保羅?史貝特(Paul Spector)表示,要讓超長工作對你的健康產生危害,還得必須是你不喜歡工作才行。換句話說,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超時工作並不會有生理上的風險。相關資料顯示這些精英工作狂的身體狀況好得很。」

這正好給一些超時工作者有了個解套的應答。

其實這樣想想也應該是有道理的,心理快樂會影響生理嘛!工作喜悅搞不好真分泌更多快樂荷爾蒙,然後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跟著來。有時候我也能體會一些這樣的感覺,就像上星期甫完成一項assignment,一個月內完成19篇theoretical paper的翻譯,說真的,挺訝異我可以這樣撐一個月,not三分鐘熱度。

至於為何我會發生這種奇怪的現象,我想,是一個成就的完成引導另一個成就的進行吧!於是,喜歡工作與身心安康之間,可能還有個叫做「成就」的中介因素。承認嗎?是阿我承認,我是個非常需要成就的人,不過這樣也有個危險─沒有成就怎麼辦?因之,還得很能自我肯定才行,換句話說,容易自我滿足也不是什麼壞事;當然那種滿足不是要你像了不得的孔雀開屏一樣到處炫燿,要知道,別的獅子鬃毛豎起可更引人注目,所以,自己和自己在某一瞬間成就感的秘密,很容易往前再推進哩!

我被問過,怎麼去定義成功?老實說,我心裡真正的回答,對於那個問我的人來說,一定覺得我很不長進吧!所以當時就說鬼話亂答一通,因為亂答所以現在也不甚清楚了:P 我確實不知道要達到什麼status才是成功耶,雖然我曾幻想哪天上商業週刊,然後就有個很多成功人士特愛擺的pose,就是雙手交叉胸前,側個45度面對鏡頭...,yup!對獅子座的我來說,那是一種外顯的虛榮的成就,不過我最近有點改變念頭了,因為我發現越上位的人風險越大,會被蛋洗、砲轟、偷拍、還有緋聞....@@ 要命了!!我實在是,還挺不想這樣的。

其實從以前開始,每考完一次大考、做完一份報告,反而都樂的精神超好,而不是去大睡一番;當我靜靜回想,想起從小到大的榮譽、想起自己完成些什麼、想起自己一身有著什麼本領、想起又突破什麼關卡、甚至光想起我曾唸過的學校,我都會有點嘴角上揚,這樣活著,感覺還不會太失敗,滿足了,實在。

還是ambitious,只是更覺得要快樂點才行。我想,快樂工作狂這詞一點也不矛盾,"狂"是種active的狀態,就像我們說變態狂,應該是主動的變態而不是被逼迫當變態(真抱歉,舉的例有點爛,但講到"狂"就直接想到這個啦~);不過,"狂"也不同等於時間上的一直不斷續,應該說,是passion上的維持,這樣會更有渲染力,人際上會更好一些吧。

如果你不得不就是要狂工作,想一下怎樣才能變成身心安康的工作狂囉!不然,最好還是調整一下那種心力交瘁的狀態,說真的,勇於面對"放手",也未嘗不是件壞事,自我體會之囉!

2005/03/29

stages of change

今天在數位之牆電子報看到的一段話,它說,「要成為寫作不輟的Blogger 會經歷幾階段:(1) 一時興起的熱情(2) 熱情暫熄,為了對自己的承諾而寫(3) 讀者多了,為了對讀者的承諾而寫(4) 內化為生活信仰與習慣。」

「而大部分人連第二階段都過不去。」

在網路環境中,每個人其實都是出版者,然而多少人可以不斷output?上面這段文字確實略成為一個通則。然後我在想,自己又是怎麼游移於這些階段間?老實說,我發現這四種心情階段我都有過,端看我那陣子是什麼心情罷了。

最近跟老師的計畫,在研究與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有關的理論,要問我心得嘛,我覺得很有趣,思考與所獲皆不匪,只是不免有些紊亂,因為不管是行為、認知、或是情緒態度,每個人不同就算了,每個人在不同情境狀態下更有不同展現,於是乎,就是一片混亂。我只能說,很敬佩建立理論那些學者們的勇氣,因為只要找到一個反面證據,就可以說這個理論為偽,有時候我這個人就是超級無聊,拼命想是不是有什麼行為或思維不合某個理論的建構,但這樣也不錯,讓我多了觀察普羅萬象的習慣。

回到開頭那幾個對於成為永不止息blogger的說法,我想應只是歸納吧!現在都比較喜歡能用可以包含最多集合的方式來呈現一些看法,多少可消弭什麼得罪別人的情形:P 如果說,只要網路不死、人們在網路空間寫一些東西覺得爽爽的,那就可以「always be a blogger」了吧,我想。

2005/03/08

Lady Orientation

一早在UDN資訊科技電子報看到這樣一篇文章,the title is 「科技產品,開始『女性化』」。它的大意是,原本科技產品給人冷冰冰的印象,由於近年來女性在這方面的消費力不輸男性,因此針對女性消費者推出許多具"柔性特質"的科技產品;像是隨身碟、NB、MP3 Player、手機...等,輕薄短小、操作方便、變化多端等種種訴求,對廠商來說不成問題。

Ha ! "Lady Orientation," right?

在看到科技產品外的世界,像是車子,路上不乏小車兒亂竄之景。我們可以這樣說嗎,lady orientation,讓世界變得更有趣了! 過去的世界,好像真的是男尊女卑的觀念重了一些,而今發現,其實女性的力量與影響,竟也有如此驚人的效應,如果從科技產品近來的訴求觀之,天阿!簡直就是在狂討女性同胞的歡心,這樣想來,尾巴不由得翹到太空去了:P

不過也因此,選擇變得很重要! 現在科技產品男性消費者仍為主流,如果照文中的說法,WOW,他們都要被慣成女生了@@ 也不是說產品一定要區別男性女性這般清楚,只是,不知道男性們使用現代新科技產品時,是否也可以從產品的細緻感受到女性需要的是什麼,有空或許可以多一些這種思維吧!

激進的時代中,常聽人嚷著男女平等;在我看來,男女怎樣都不會平等的,更甚一步說,每個人都不可能會平等的,一人一款內心思維與認知運作,要說平等,還不如說多一些相互了解,不是嗎?

Lady orientation其實也不是強調女權獨大,不過是多聽到一些聲音罷了,這樣才是真往平等邁進之法吧!

2005/03/07

達爾文與恐龍

話說台灣近日從南至北,下了不少雪,高海拔住戶出門鏟雪、遊客興奮大叫,以前不太發生。

又報導說,台灣某幾處有人掛點,因為失溫。呼!雖然不是因病而亡,但莫名其妙地失溫而亡,死者應該覺得很機車吧!

於是,兩個念頭洶湧盤旋於胸:first,不知道遠古時代的恐龍第一次看到雪的時候,是不是也有很興奮的感覺?second,達爾文19世紀對世界的觀察而提出之通則,真是準到想喊他一聲「達半仙」!!

失溫者的悲慟,我第一次很強感受到「天擇」與「適者生存」的震撼,之前或許我們會把達哥的演化論用到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世界的衝擊與新風貌上,不過這些似乎都有些偏誤,因為工業與科技是人們的選擇,並非天意要如此。雖然,今天全球氣溫大降應該也是人們造成,但主要造孽的公害大廠們繼續恣意妄為下去,大多數的人們好像也只能被動地接受環境變遷,讓天擇適於生存者,不是嗎?

2005/2/16,全球141個國家共同簽定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此協議是針對溫室效應,要求各國限制廢氣排放量之共同規約;不過美澳死都不簽。全世界的國家好像變成小孩子一樣,要勾勾手答應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且還會有任性的小孩咧!

關於生存,我想大家都想爭取吧!我們當然可以從克己做起,問題是,個體的公害製造之於主要大廠的公害製造,根本就是20/80法則的情形哪!同樣道理,京都協議書固然好,但是不是"有效",還值得做很大的努力吧!好萊塢大演著《明天過後》,為何美國面對京都協議書還有這麼多藉口哩?我有時候都會想,人家都說風水流輪轉,美國也旺了好一陣子,它不再有影響力後,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想這些好像蠻白痴的,想完以後不免順便自問一聲"so what??" well,是不能怎麼樣,但就覺得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到還挺有情有義的就是。

還是來想恐龍看到雪的反應是怎樣好了.....最後的那一份滅種的悲哀,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擔心一下了?或許沒有吧!因為我不知道恐龍到底聰不聰明@@ 但人類都說自己很聰明的,台灣看到雪是很特別,但要是被雪崩壓成肉餅,應該不會為這種更特別的經驗興奮吧!?

達哥說,適者生存。看來,我們還是要多發明一些生存的方式了!God!無法想像人類滅種而被ET感嘆的畫面!!!

2005/03/04

外表不過就是個形狀跟著色的問題

我也不知為什麼會寫這個標題,突然之間的感覺吧!今天等紅綠燈時望了一下街上的人們,憑我那雙戴了眼鏡仍舊不慎清晰的靈魂之窗,盡收眼底的竟與高樓俯視車子差不了多少,就是一堆形狀,一堆顏色。

最近爆紅的人真多,名模主播之流的多半是因外表被注意而竄起,可是我看了看,可以讓我一眼就從此記住並喊出其名的,並非那些最搶紅的人,美感時至今日已變得莫名其妙了,彷彿話題性有更多加分作用。曾經跳脫世俗地幻想一下,幾個朋友在網路開始談論起我而使寡人一砲紅通通.....恩,這樣看來,沒紅的我們,不是沒機會,只是低調罷了:P

每個人,多少有思考過外表這碼事吧!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注重外表,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恩,是有理。

電視上看到outlet名牌衣飾大打折、某設計師衣服降價大清倉,一堆"名媛"們(電視講的)猛搶的鏡頭,稱一萬多元是個便宜,恩,是有趣。

早上起床不知道要穿什麼是好,掛念起往日有制服穿的日子,是事實。

想讓自己嘗試多種style而買一些衣服,結果不敢穿出門變衣櫥供品,是個怪。

難得穿淑女,卻因不會走路亦不願削足適履,搞得身體髮膚損毀,是慘劇。

結果今天意外發現,路上一瞥所及的,只是形狀跟顏色@@

好不好看,是天生問題,裝扮也許成功,但就不要被發現你褪盡鉛華的那一面。哈,這好像是不會打扮的人之酸葡萄言論....。不過,不管如何,就像我們在欣賞一幅展示於世人面前的畫作一樣,形狀著色都是主觀的,重要的是不要髒髒就好。

但說穿了,我還是在乎走出家門時的我是好看與否的,我想我是比較偏印象派的,即使我看到如畢卡索、馬諦斯派的裝扮,還是會假惺惺地說個特別:P 而且我也會很欣賞形狀好看的人,尤其是腿長的、身高長的,噢,我喜歡長方形。然後我還喜歡很有個性的顏色,但無法說出個所以然來,整體不要過度可愛就好。

我只會用形狀跟顏色讓我順不順眼來感覺外表,這樣簡單多,不過也實在多了!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形狀與配色,眾生相貌,形上學乎?

於是最近超欣賞起一個model來,不過,這是秘密。

2005/02/23

擴大人生的單位

好久沒有寫東西了,昨天剛考完資格考,很爽,雖然不知道確實是在爽什麼.....@@

最近對於「人生單位」這東西有些感觸,哈!或許也中了研究方法的毒吧,看很多事情的時候,研方說,單位很重要。

是挺重要的。最近越來越習慣擴大人生的長度來處世,然後發現其中有不少的豁達。

所謂「人生單位」,略分為兩種層次:一種是單點的,也就是只看你現階段的生活發生的事;另一種是把人生視為一個整體,也就是長程眼光看人生。

第一種看法,好處是比較懂得活在當下;壞處是可能會活得很緊張,會因為當下把握的不夠好,於是不知不覺便鑽牛角尖起來。第二種看法,好處是你從既存的人生歷程中會發現,原來人生會變遷,所有情況都不會只停留在一個點,這種想法會讓你面對事情的時候比較豁達,尤其是有challenge之際,你知道,困境會過去;至於壞處,可能就太依賴這個想法,奉行"船到橋頭自然直",三魂七魄都不知道飛到哪去了。

今天早上與一位受情所累的朋友分享這個想法,不知他是否能瀟灑一點了?

其實有時候覺得,人真的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念研究所讓我感受更深。記得研一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覺得痛苦的要命,與朋友交談中出現最多次的字眼應該就是「簡直要暴斃了」;不過,每至期末把最後一個報告交出去時,竟然都還活得好好的,然後就去玩樂一下,不知道之前的苦是忘記了、還是不願回想。有時候,我一直在想高三的心情,但真的想不出來,當時是很累,不過還是無法記起那種滋味。管他的,人阿,回憶中最好多一些快樂的感覺。

這篇文章,只是想說,偶爾擴大人生的單位也不錯哩!一來不必因為遭遇困難而一路走得很驚恐,二來也是給自己一些成就感,如果沒有發生什麼大事也沒關係啦,看著自己從1歲變成10歲、10歲變成20、30、40....也要很得意耶!活得好好的表示生存能力還不錯,要不要得意一下?

好了不多寫了,大家快去得意一下吧!不要累趴在現階段了。

2005/01/17

面對財富權勢,多樣情

人生其實是可以選擇、計畫、執行、考核的,尤其想要有朝成為有財富、有地位的話,那更是要有一套管理哲學的運用,不過,就要一輩子努力到死,因為這種人很難不在乎別人奚落自己無權無錢的蜚長流短,除非受到菩薩或天使的感召而看開了起來,畢竟由奢入儉難呀!嘗過甜頭的人,很難再知足於甜頭之前的生活。

這是看完浮華新世界(vanity fair)與商業週刊一篇「打造人生第四張門票」之感想。

浮華新世界這部電影,敘述了19世紀一個貧窮女孩為想擠進富有上流社會的過程,這部電影也看到當時上流社會裡虛偽的一面。至於商周的那篇文章,我對一段文字的印象最深,「家世、名校、婚姻、社群,譜成開展人脈關係的人生四張重要門票。取得第一張門票,只能算是會投胎;第二張門票,一部分靠父母的栽培,一部分靠自己的天分;第三張門票,部分出於家族聯姻傳統,部分以自由戀愛選擇。......第四種門票的型態有許多種,可以不斷的重複取得。」而這篇文章,就是以兩場上流社會party為例,大書特書人脈經營的重要。

活至今日,不管是電視上還是生活週遭所見,確實看到很會打造人脈的人,通常這些人對我來說簡直是個神蹟,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份耶!很多人都覺得我很活潑外向之類的,但說真的,不是活潑就能很好地去拓展人脈,因為我實在無法很好地把情緒跟臉部表情做隔離,這也是我對進軍演藝圈想來會比較死心的一點啦...。

投資銀行界教父宋學仁,他的婚禮可以把鴻海、台積電等業界大老闆集合出現,確實是有種到一種程度,他說,「我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在想應該跟哪些人在一起」。噢!果然,人家想的就是跟我不太一樣,我現在不是在說酸話,這種人真的算聰明了,因為他有social那方面的天份,就憑著自己的利基去發揮,這跟企業經營的手法一樣,不同的是,"個人企業"的結果可以獨享、帶著走,而且自由的多。

在報章雜誌上看到那些party的排場,多少會被問或自問羨慕與否的吧!我呢?小時候比較羨慕倒是真的,長大以後則是看開了點,一來是自己個性越來越孤僻,二來是穿那些衣服還不如把我打死算了:P 不過今天msn上一個朋友的暱稱,倒是讓我會心一笑、眼神停留的一陣,她寫,「人們終其一生,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財富上的自由」(自己知道是誰就好,友情無價就當作是授權金吧,哈哈哈)。

目前為止,我是同意這句話的。要keep地位、人脈對我來說都好累,雖然財富有很多時候是由此而生,不過,就看你追求的是什麼了,我越來越覺得,財富上的自由,好像變成一種人生推進過程中的基本配備,但這不是說要貪財的要命,更不是不注重精神上的關懷,很多時候,財富其實扮演著一種潤滑劑,因為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沒有經費,著實困滯難行。

我從來不知道,到底什麼叫做「上流社會」,要不是許媚珊女士(註:又名許純美)前陣子猛強調這四個字,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多看一眼這個圈子的相關報導吧!總之,我承認人脈的厲害與重要,不過我還是覺得除非有天份的人,才能夠努力地游移其中而不倦,因為一旦開始了,就很難在某一天讓它嘎然而止。

真的,不以為然倒還好,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一樣。我不想變成一個富豪或地位超高的人,那就像一直考第一名一樣,會有種想要維持不墜的壓力;可是我希望有財富上的自由,其實也還不知道有什麼高瞻遠矚的大事要做,就覺得...在漸漸要求自己精神獨立自由之餘,另一種實質面的自由罷了。

大家各有所冀,恩,以後少去評論別人的作為了,這只是相對論而已。

2005/01/14

手機之衣褲觀



see it?這是銓祐電通推出的兒童專用i-care寶貝機,外型是隻可愛的熊寶寶,沒有螢幕;家長先利用自己的手機為寶貝機設定四組可撥出的電話,小朋友就能直接按「熊熊手腳鍵」撥打電話;在熊熊臉旁二側,各有一個緊急通報SOS鍵,只要同時按下,就能火速撥出三組電話通知聯絡人;它沒有螢幕,可以避免小朋友收到垃圾或詐騙及色情訊息;除了速撥鍵等功能外,也考慮到小朋友將手機放在嘴巴咬、不小心摔在地上等問題,因此手機外殼無塗裝、無烤漆設計,而電磁波更只有0.208w/kg,遠低於國家標準的1.6w/kg。

有趣耶!而且我好喜歡這支小熊,其實除了電話號碼存量多一點的需求外,我覺得我也挺適合配支寶貝機咧!尤其我的手機又特愛自己摔到地上,有了寶貝機就不必擔心它會太醜:P 其實,我覺得這款手機也挺適合年紀很大的人使用...。

放眼現在市面上的手機,從2G到3G、3.5G,功能越是頻繁琳瑯,其實有時候我們好像也不需要用到這麼多,收費是一個問題、需求程度也是一個問題,因此,銓祐為兒童量身訂做的寶貝機,或許將來會引出一個讓手機業者與消費者皆受惠的風潮來。

給的太多,其實是一種負擔與浪費。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若要真發展出一個完美交易的模式,應該就是消弭負擔與浪費後,即為perfect了吧!你們說,戀愛是不是也是這麼一回事?愛與被愛之間,也是要有個使用者需求調查,然後去創造使用者所需價值;要推出新服務也行,最好是洞悉了對方的好惡,還有接受程度與範圍,方有雙贏之機會哪!

雖然,常常會不知不覺多給了一些......。但我相信,若要兩個人都舒服,會修正自己的態度,然後又會有另一隻新款寶貝機產生的。呵,竟然把寶貝機用在感情上做比擬 @@

現在手機業者也漸有意識,把手機零件元件化,也就是不再以模組化自居,這樣,就比較能創造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元件搭配方式,手機功能繁簡多樣化、價格也更多樣化,對消費者的選擇應當較有意義吧!要不是整個時代的體質在變(now-奢華),我就不相信一直貴得要死的超級多功能手機真讓大家這麼愛不釋手。

商機無限,但性質擂同重複過多的產品,就有點無聊了吧!照目前台灣人接近100%的手機持有率,我覺得,這玩意兒有朝一日會變成如同衣褲一般的必需品,那麼,也不是每個人都穿LV,是吧:P 就讓手機變衣褲吧!所有的人都有消費的起之價格、所有人都有最合身的產品可用,怎麼樣?

2005/01/13

Life, is ticking away...

I'll talk about life, about death...but please do not feel uneasy.

在數位時尚電子報看到的一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網站,http://deathclock.com/。我去逛了一下,這個網站挺有趣,它會請使用者輸入一些條件,然後給你一個死亡日期,此外,它還有一個以秒計時的馬錶,倒數著你的人生還剩下多少秒......。

all in English,在這個國外的網站,它讓人來面對死亡。不過,也不盡然是驚悚的警告,它還很貼心地給您一些延年益壽的方法,還有蒐集一些名人是如何死亡的資料,讓大家去參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

我本來還很逃避,硬是不去填生辰等的一些基本資料,不過後來我還是填了,然後它告訴我,那名符其實的"Dead-line"是2060/10/25,整整會在人間走過80年。

我看到以秒在算的倒數計數器,突然想到證嚴法師"人生過秒關"一說,雖然看著自己的生命在流逝、雖然我知道要珍惜要把握時間,但我還是沒辦法無時無刻把自己每一秒的經營得井然有序,每至此時,總會忍不住把道家那一套與世無爭的看法給搬出來。

不過,這樣盯著自己的死亡時間,還真是奇特的經驗。只是不知道是時間還很久,抑或是自己真的在生死有命的領悟上有一些感應,竟沒有一絲恐懼或緊張的感覺,還是覺得....run my way,尤其近來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那些不足之處反讓我感到無比深的難過。

要新年了,是不是該許個願望?用過秒關的方式來珍惜生命,對我來說好像不能造成太大的警醒:P不是我不受教,只是不想緊張過日子(因為我通常是那種...數羊會越數越焦躁的人@@)。我希望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能不後悔,還有,我的心可以更獨立。

突然發現,死亡,不過就是那麼一個點,在那個點之前,所發生的每一件人事物,能好好把握與記住是最幸福的了;因為在那個點之後,你也不能做什麼了,而你曾給過別人的感動,又能被記的了多久呢?

所以,活著與記得,才是生命的完整。I th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