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其實是可以選擇、計畫、執行、考核的,尤其想要有朝成為有財富、有地位的話,那更是要有一套管理哲學的運用,不過,就要一輩子努力到死,因為這種人很難不在乎別人奚落自己無權無錢的蜚長流短,除非受到菩薩或天使的感召而看開了起來,畢竟由奢入儉難呀!嘗過甜頭的人,很難再知足於甜頭之前的生活。
這是看完浮華新世界(vanity fair)與商業週刊一篇「打造人生第四張門票」之感想。
浮華新世界這部電影,敘述了19世紀一個貧窮女孩為想擠進富有上流社會的過程,這部電影也看到當時上流社會裡虛偽的一面。至於商周的那篇文章,我對一段文字的印象最深,「家世、名校、婚姻、社群,譜成開展人脈關係的人生四張重要門票。取得第一張門票,只能算是會投胎;第二張門票,一部分靠父母的栽培,一部分靠自己的天分;第三張門票,部分出於家族聯姻傳統,部分以自由戀愛選擇。......第四種門票的型態有許多種,可以不斷的重複取得。」而這篇文章,就是以兩場上流社會party為例,大書特書人脈經營的重要。
活至今日,不管是電視上還是生活週遭所見,確實看到很會打造人脈的人,通常這些人對我來說簡直是個神蹟,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份耶!很多人都覺得我很活潑外向之類的,但說真的,不是活潑就能很好地去拓展人脈,因為我實在無法很好地把情緒跟臉部表情做隔離,這也是我對進軍演藝圈想來會比較死心的一點啦...。
投資銀行界教父宋學仁,他的婚禮可以把鴻海、台積電等業界大老闆集合出現,確實是有種到一種程度,他說,「我百分之五十的工作,在想應該跟哪些人在一起」。噢!果然,人家想的就是跟我不太一樣,我現在不是在說酸話,這種人真的算聰明了,因為他有social那方面的天份,就憑著自己的利基去發揮,這跟企業經營的手法一樣,不同的是,"個人企業"的結果可以獨享、帶著走,而且自由的多。
在報章雜誌上看到那些party的排場,多少會被問或自問羨慕與否的吧!我呢?小時候比較羨慕倒是真的,長大以後則是看開了點,一來是自己個性越來越孤僻,二來是穿那些衣服還不如把我打死算了:P 不過今天msn上一個朋友的暱稱,倒是讓我會心一笑、眼神停留的一陣,她寫,「人們終其一生,不是追求財富,而是追求財富上的自由」(自己知道是誰就好,友情無價就當作是授權金吧,哈哈哈)。
目前為止,我是同意這句話的。要keep地位、人脈對我來說都好累,雖然財富有很多時候是由此而生,不過,就看你追求的是什麼了,我越來越覺得,財富上的自由,好像變成一種人生推進過程中的基本配備,但這不是說要貪財的要命,更不是不注重精神上的關懷,很多時候,財富其實扮演著一種潤滑劑,因為在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沒有經費,著實困滯難行。
我從來不知道,到底什麼叫做「上流社會」,要不是許媚珊女士(註:又名許純美)前陣子猛強調這四個字,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去多看一眼這個圈子的相關報導吧!總之,我承認人脈的厲害與重要,不過我還是覺得除非有天份的人,才能夠努力地游移其中而不倦,因為一旦開始了,就很難在某一天讓它嘎然而止。
真的,不以為然倒還好,因為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一樣。我不想變成一個富豪或地位超高的人,那就像一直考第一名一樣,會有種想要維持不墜的壓力;可是我希望有財富上的自由,其實也還不知道有什麼高瞻遠矚的大事要做,就覺得...在漸漸要求自己精神獨立自由之餘,另一種實質面的自由罷了。
大家各有所冀,恩,以後少去評論別人的作為了,這只是相對論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