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的商業周刊,封面斗大印了個專題:「背叛成功」,環繞該主題的核心概念叫「做自己」。它的緣起是,「統計顯示,72%的上班族,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巨大鴻溝,財富、權位、追逐成功的欲望,推擠人們向前走,忠於自己,越來越困難。...」然後設定七項指標,檢視你能否做自己,並舉三個例子以證明"做自己,路更廣"。
我向來就對「做自己」這個概念很有興趣,於是就來看看商周如何詮釋,看完以後,原本我想"推翻"它所講的,不過後來又想了想,或許商周的看法是另一種角度,只是它的立論點跟我不同罷了!但其中的問題是,如果商周閱眾看了以後就全盤吸收,並真的憑指標檢視自己是否能「做自己」、或以刊中所舉之例為人生學習目標,那麼,有可能一輩子都實現不了「做自己」的願望吧@@
問題在哪呢?第一,是檢視的部份,有七項(懶得打出來),不過我認為太職場導向,牽扯到"對金錢的看法"、"你有專業嗎"、"你想一步到位嗎"...等等。我突然想到,坊間很多刊物都酷愛數字與結果,好比說,"如何在十天內甩掉男人的十個方法"之類的,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幹嘛用這七個所謂的指標來檢視能不能做自己? 那要是檢視出來我不能做自己,是不是就得認命做著不適任的事?不是這樣嘛!好吧好吧,說到頭,我就是討厭一個周刊用那種好像很有威信力的文字在那邊胡亂指引,然後把一些緊張個性的人搞到不知所措。
第二,就是它所舉的例證。幾個例子的主角,不是高階經理人,不然就是律師,再不然就是成績很好的醫學院學生,喔,還有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反正就是先賺很多很多錢或能力很強,然後突然覺得好像日子忙得很空洞,於是就決定放棄光環,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完這些例子,我有一種感覺,好像這些文章的對象應該是給那些事業成就有一定程度的人看的,而且核心概念也不應為「做自己」,應該要叫做「修正人生」吧!
於是,我聯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如果一個人還是處在「生存需求」的階段,如何能有「自我實現需求」階段的思維呢? 或許是有,只是,若「生存需求」都無法達到,就想到「自我實現需求」,是否也略顯不務實際呢? 所以我說,我並不是要推翻商周的立論,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本事「成功」,然後再「背叛成功」(說實在,成功也沒啥標準可言=.=)。
大家都很想「做自己」,但為求世界和平或生活溫飽,總是要有與環境妥協的時候,「做自己」可以在人生的許多階段,不一定要每時每刻硬把自己ㄍㄧㄥ在自我獨大的狀態中,那叫做"討打"或"討罪受"。總之,我還是覺得商周常舉例舉得有些極端,一不小心會讓人產生迷思,彷彿非要功成名就到什麼顯赫階段才能做些什麼;不過,說真的,要真想「做自己」,有點本事再說吧!有本事,不專指賺錢啦,至少要把生活handle的可以過下去,沒力了,餓死了,我看也很難「做自己」罷。
信不信由你,我以前也狂妄對我媽說過,「我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但幾年累積的人生經歷齁...,現在賭氣的時候比較含蓄,會改口說,「哼,我可以靠自己!」anyway,「做自己」,活著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