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Such a cool concept: Hi-touch

也許慢了,但對我來說也是個新發現。

今天在review一些東西的時候,才知道政大商學院從2000年開始至今(我有去查,這學期還有開),開了一門看起來好像不錯的課-「人文與企業: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

慈濟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我從很不想理它,一直到被抓去參加活動,直至有一天我自願去帶活動,而今則保持"友好關係"。也不是說忽遠忽近,倒覺得它是一個「一直都存在著」的東西,無須刻意過度親近或遠離,因而言之"友好"。

問我認不認同?老實說,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擁有完全的認同,要是抓住一個東西,就百分之百相信,那也是個盲從。但是,慈濟在自我內心反照上的一些想法,倒是我一直很渴望進步的目標,也不是說想要達到完美,而是有時候那樣想,會讓自己過的舒服一點,比起用貪心或計較這些心態過活,真的舒服更多。

anyway,這裡要談的重點還不是那些,而是姚仁祿先生(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很巧妙地在企業與人文之間,將「Hi-tech」轉為柔性的「Hi-touch」。而其實Hi-touch並不違背整個經濟市場,想想,這個概念也是目前以顧客為中心的訴求中,一個致勝的機會。

我一直很喜歡Nokia的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與Hi-touch有所呼應,我思考許久,慈濟的精神怎麼跟企業思考鏈結?後來我發現,是一個「第一時間」的觀念。ok,怎麼說?我覺得慈濟在某種程度上,有個緊密到令人詫異的聯絡網,慈濟常說,「哪裡有災難,慈濟人就在那裡」,噢,真的,我一天到晚在電視上看到著慈濟制服的人出現,儘管他們不是主角。這種衝「第一時間」的概念,若置入企業思考,Hi-touch真的會讓消費者大悅。

我們這個時代的顧客,常是在買「感受」,就算品質再好、品牌再響亮,今天你的態度不好,顧客沒有感受到關心,結果就是得接受許多的批評→顧客大肆宣揚不爽的感覺→流失更多顧客。品牌確實很重要,建立穩固了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成長,但品牌不等於保證,今日顧客的忠誠度並沒有如過去那麼乖,再加上現在就如同戰國時代一般,百家爭鳴、布衣亦可崛起稱相的局面,新秀公司要是有本事,大老也有站不穩的一天。

你說,人性重不重要?Hi-touch厲不厲害?第一時間該不該去搶?
噢,相信姚仁祿先生在上課時絕不會用這種口氣講,我是太直接了點:P

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吳宗憲講一句話:「我的老闆只有一個,叫做『觀眾』。」姑且不論他是怎樣服侍我們這些「老闆」,但我終於知道,他會從落寞歌手鹹魚翻身也不是沒道理的。

然而,就如同我對吳宗憲對觀眾的Hi-touch方式有待商榷一般,我相信慈濟所指的Hi-touch應包含更多善面的、道德的關注,這樣才能真的把焦點focus在顧客身上,而非帶著賺錢的念頭一邊去想顧客,要是如此,往往就會想到成本問題,然後就只變成七零八落的「semi-touch」,也把自己搞成四不像。

事情總有很多面,Hi-touch也是要用心才能看到真正的顧客心靈,市調、行為分析...都只是個初始化,既然要做,為何不做得更好?

好難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畢竟我只是個初入社會的小毛頭,不過我倒相信一句靜思語的魄力,就以此作結吧!That is,「人有無限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