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天看到的新聞,我們經歷了2004,這10大關鍵字,或許可為我們今年又新接觸了什麼做個總整吧!
1.49:4月9日起 拍賣要收費
記得嗎?今年4月9日由Yahoo!奇摩拍賣率先宣布收費的消息..
2.7:即時通版本 邁向7.0
下載了嗎?MSN那莫名豐富的功能,嘗鮮沒?
3.250:免費信箱 容量250MB
從Google丟出1GB的GMail,逼得MSN、Yahoo!奇摩紛紛升到250MB
4.Sky:毒王NetSky、電話Skype
一個可恨、一個可愛。前者為網路毒王Netsky,後者則是讓固網業者漸受威脅、PChome一飛沖天的網路電話Skype。
5.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也就是語音在網際網路上的通訊協定,Skype乘著這傢伙席捲通話界
6.bar:工具列
一堆工具列的下載,只為讓你查找更便利,但是讓電腦跑得慢的要死..繼Google的toolbar後,MSN、Yahoo!奇摩也紛紛出爐此工具。
7.Streaming:連上網 音樂隨選隨播
竄起了QBand酷樂網、KKBOX、iMusic..,吸引人黏在網路與電腦前的一項娛樂力量。
8.43%:台灣盜版魔咒
根據商業軟體聯盟BSA的公布,台灣的盜版率為43%,代表國人電腦的軟體每10套就有超過4套為盜版,此成為政府、業者極力破除的魔咒。
9.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XML語言的應用,廣泛被使用在呈現網站的最新頭條訊息或更有效率的整理內容,帶起了Overture此類廣告軟體的發展。
10.Google
你..Google了嗎?回過去看前幾項關鍵字,Google不時的出現,它今年做了好多事,而且重點是它每跑一步,MSN、Yahoo!奇摩就猛力跟進,可說是"關鍵字王"呀!
呼~一年之間的腳步走的如此快、如此多,時代下的人們真是幸福了!也辛苦了!
2004/12/27
小心過勞!
這是最近一期「錢MONEY雜誌」focus的一個現象,之前寫太多了,哈!這次不多話,只想po文章中資策會科技法律中心副主任章毓群經常提醒大家的一段話。
"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掉下去,會再彈回來,可是家庭與健康這兩顆球,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讓這兩顆球落下,它會破掉而無法復原!"
很值得我們檢討一下呢!想想看,有哪些東西,走了、過了,就再也不會重來。
且行且珍惜吧!
"工作是一顆橡皮球,如果掉下去,會再彈回來,可是家庭與健康這兩顆球,卻是玻璃做的,如果你讓這兩顆球落下,它會破掉而無法復原!"
很值得我們檢討一下呢!想想看,有哪些東西,走了、過了,就再也不會重來。
且行且珍惜吧!
2004/12/23
where are we?
最近看到、聽到、遇到的一些事,興起寫這篇文章的念頭。與其沉浮在亂轟轟的世界潮流,何不靜思這個問題:「我們在何處?」
是這樣的,我最近一直在想「西方」這個名詞的意義,它如果代表的是「進步」,那我們東方難道就是「退步」嗎?而又正好它也傳達出一種「極樂世界」的感覺,那我們東方是不是就叫做「悲慘世界」哩?
若回答「no」,那為什麼我們常說要「效法」西方國家?常要拿西方的指標作為我們有否成就的依據?常在西方人面前沒來由地失了自信、失了自己?一連串的問號,我並非激問,只是說出了這些確實發生於現今的現象罷了。
那麼,我聽到看到了什麼呢?
在聽一場研討會的時候,提到大陸,在調查之中發現他們似乎有點過頭地崇洋媚外;在中央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系主任的一番話中說:「中國大陸文化變得很西方化,台灣也是,但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上卻比大陸完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還有在注意、強調。」;在教改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習歐美國家」這類的強調;在一個至美國留學朋友的老師口中聽到「國際學生拿能B已經很好了」;在「小孩不笨」的新加坡電影看到,新加坡一些教育中是多麼強調西方文化,讓一些明明是黑頭髮黃皮膚的小孩,對"說華語"這件事感到厭煩...。
結果,學別人,我們自己卻做得更不好,何以如此?因為土法煉鋼嘛!我們學人家的皮,可學不到骨子裡去。對於西方的成功,我不否認,但是人家有民族性、有完善的體制、有循序漸進的歷史里程,東方若一蹴可磯擷取人家耕耘多年的成就,說也活該,不成功就算了,往往會陷進讓西方牽著鼻子走的悲慘之中。
西方帝國主義現今仍在進行著,尤其是文化的侵略,但現代這個充滿自由意志的時代中,西方並非惡意荼毒我們,而是我們濫用了"謙卑"的民族性,已至於走到「一群人往現代化衝」、「一群人努力喚醒傳統民族意識」的分裂中,重點是,這兩群人,都非常非常辛苦,因為都太少時間靜思,我們是什麼人?我的民族性是什麼?我們可以在哪個層面做很好的現代化?
是的,越來越多人會在兩這間融合思考,但太少。
大家都很會嚷著國際觀,事實上,國際觀不是在於你對國際局勢了解多少,更不在於你爭取多少國際性賽事,更與聯合國的地位沒有太絕對的關係,一個基本沒有做好,不過是畸型的國際化,那個基本就是「開闊的胸襟」。你說,我們的政府胸懷如何?well, no comments,大家各自心有想法。
其次,則是自信的問題。講這個我總是會想到韓國,他們那種銳不可擋的民族性真的很嚇人,從早期抵制日本的侵略一直至今日產業的發展,他們確實比台灣交出更亮麗的成績單來。我不覺得我們比較笨耶,但人家就硬生生把Samsung鞏上世界第三手機大廠,政府推動一些數位產業也顯得有魄力、有進程許多。
不要說大陸,看我們身處的這塊寶島就好。知道嗎?我們有多少資源、多少機會在,大家何苦要拼命向外看,結果發展不出具規模的東西來呢?其實我們也漸漸在自立自強了,舉IT產業來說,從代工走向原創,但是真的還要再加油,在外界虎視眈眈華人文化的發展切入點時,我們在背景上其實已有很大的優勢了,只不過胸襟應再寬闊些,尤其是政府要多加護航,也讓我們自家產業可以更有永續發展的感覺,自信亦由此而生吧!
最後我想談兩個例子:關於胸襟面,是要說說近來風行一時的迪士尼電腦動畫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關於自信面,則是要提一篇歐洲人手機功能的調查報告。
超人特攻隊的創作者Brad Bird先生這次將動畫依上映國家不同,而造出幾個不同語言的版本,他與各地的動畫製作公司合作,修改出符合當地語言文化的內容(當然只是片段,以及某些畫面而已,並不是整個影片的更動),比如說,看中文版時,超能先生在看的報紙就是中文,以及一些我們的時事或常用詞彙。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動作,雖然可能沒有很多人知道這回事,但在這種小地方細膩,其實有時會給人家更多共鳴與親切,也因為有開闊胸懷,小地方才不至於被忽略,而人們對於這種「意料之外的驚喜」更有一種強不可抵的傳播能力,你說,這部片能不紅嗎?
另外一篇歐洲人關於手機功能的調查,更令我印象深刻。現在手機功能隨著無線網路的強化,更是繽紛到一種無法無天的地步,但捫心自問,這些功能的普及使用率又是多少?定價、連線速度、使用族群、使用習慣...,諸多因素去交叉分析後,你會發現其實「簡單就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消費者需求。是的,前幾名手機大廠來自歐洲,但各種多采多姿行動內容的發展強國,卻是咱們亞洲的日本、韓國,歐洲人不覺得他們少了什麼厲害的行動功能就是遜、跟不上時代,拿「手機看電視」來說吧,他們會考慮到連線品質、穩定度、手機螢幕大小是否適合等問題,最後這些行動功能大賣反而不是那些手機大廠發源地,狂愛這些行動功能的亞洲民族才漸漸抱怨科技使身體受損、人際疏離、生活越來越不安全...。我想,是自信問題吧!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許在面對新潮流之際,能更有自信的決策。
結果舉這兩個例子,好像我自己也在崇洋媚外:P不過,確實那些貼心與冷靜,真的人性許多,我想,這是很值得作為我們人格培養的一部分,這也與我們的傳統相去不遠,像是儒家的惻隱之心、道家的豁達、法家的理智、理學家的格物致知...,西方可沒那麼多歷史足跡可循呢。
總之,我們是誰?我們在何處?我們往何處去?應該不管國際上有沒有受到不平等待遇,只要有價值的話,人家沒有不「攀附」你的道理(抱歉,我實在是辭窮了..)。
是這樣的,我最近一直在想「西方」這個名詞的意義,它如果代表的是「進步」,那我們東方難道就是「退步」嗎?而又正好它也傳達出一種「極樂世界」的感覺,那我們東方是不是就叫做「悲慘世界」哩?
若回答「no」,那為什麼我們常說要「效法」西方國家?常要拿西方的指標作為我們有否成就的依據?常在西方人面前沒來由地失了自信、失了自己?一連串的問號,我並非激問,只是說出了這些確實發生於現今的現象罷了。
那麼,我聽到看到了什麼呢?
在聽一場研討會的時候,提到大陸,在調查之中發現他們似乎有點過頭地崇洋媚外;在中央戲劇學院電視藝術系系主任的一番話中說:「中國大陸文化變得很西方化,台灣也是,但在傳統文化的繼承上卻比大陸完善,一些有價值的東西,還有在注意、強調。」;在教改的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習歐美國家」這類的強調;在一個至美國留學朋友的老師口中聽到「國際學生拿能B已經很好了」;在「小孩不笨」的新加坡電影看到,新加坡一些教育中是多麼強調西方文化,讓一些明明是黑頭髮黃皮膚的小孩,對"說華語"這件事感到厭煩...。
結果,學別人,我們自己卻做得更不好,何以如此?因為土法煉鋼嘛!我們學人家的皮,可學不到骨子裡去。對於西方的成功,我不否認,但是人家有民族性、有完善的體制、有循序漸進的歷史里程,東方若一蹴可磯擷取人家耕耘多年的成就,說也活該,不成功就算了,往往會陷進讓西方牽著鼻子走的悲慘之中。
西方帝國主義現今仍在進行著,尤其是文化的侵略,但現代這個充滿自由意志的時代中,西方並非惡意荼毒我們,而是我們濫用了"謙卑"的民族性,已至於走到「一群人往現代化衝」、「一群人努力喚醒傳統民族意識」的分裂中,重點是,這兩群人,都非常非常辛苦,因為都太少時間靜思,我們是什麼人?我的民族性是什麼?我們可以在哪個層面做很好的現代化?
是的,越來越多人會在兩這間融合思考,但太少。
大家都很會嚷著國際觀,事實上,國際觀不是在於你對國際局勢了解多少,更不在於你爭取多少國際性賽事,更與聯合國的地位沒有太絕對的關係,一個基本沒有做好,不過是畸型的國際化,那個基本就是「開闊的胸襟」。你說,我們的政府胸懷如何?well, no comments,大家各自心有想法。
其次,則是自信的問題。講這個我總是會想到韓國,他們那種銳不可擋的民族性真的很嚇人,從早期抵制日本的侵略一直至今日產業的發展,他們確實比台灣交出更亮麗的成績單來。我不覺得我們比較笨耶,但人家就硬生生把Samsung鞏上世界第三手機大廠,政府推動一些數位產業也顯得有魄力、有進程許多。
不要說大陸,看我們身處的這塊寶島就好。知道嗎?我們有多少資源、多少機會在,大家何苦要拼命向外看,結果發展不出具規模的東西來呢?其實我們也漸漸在自立自強了,舉IT產業來說,從代工走向原創,但是真的還要再加油,在外界虎視眈眈華人文化的發展切入點時,我們在背景上其實已有很大的優勢了,只不過胸襟應再寬闊些,尤其是政府要多加護航,也讓我們自家產業可以更有永續發展的感覺,自信亦由此而生吧!
最後我想談兩個例子:關於胸襟面,是要說說近來風行一時的迪士尼電腦動畫超人特攻隊(The Incredibles);關於自信面,則是要提一篇歐洲人手機功能的調查報告。
超人特攻隊的創作者Brad Bird先生這次將動畫依上映國家不同,而造出幾個不同語言的版本,他與各地的動畫製作公司合作,修改出符合當地語言文化的內容(當然只是片段,以及某些畫面而已,並不是整個影片的更動),比如說,看中文版時,超能先生在看的報紙就是中文,以及一些我們的時事或常用詞彙。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動作,雖然可能沒有很多人知道這回事,但在這種小地方細膩,其實有時會給人家更多共鳴與親切,也因為有開闊胸懷,小地方才不至於被忽略,而人們對於這種「意料之外的驚喜」更有一種強不可抵的傳播能力,你說,這部片能不紅嗎?
另外一篇歐洲人關於手機功能的調查,更令我印象深刻。現在手機功能隨著無線網路的強化,更是繽紛到一種無法無天的地步,但捫心自問,這些功能的普及使用率又是多少?定價、連線速度、使用族群、使用習慣...,諸多因素去交叉分析後,你會發現其實「簡單就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消費者需求。是的,前幾名手機大廠來自歐洲,但各種多采多姿行動內容的發展強國,卻是咱們亞洲的日本、韓國,歐洲人不覺得他們少了什麼厲害的行動功能就是遜、跟不上時代,拿「手機看電視」來說吧,他們會考慮到連線品質、穩定度、手機螢幕大小是否適合等問題,最後這些行動功能大賣反而不是那些手機大廠發源地,狂愛這些行動功能的亞洲民族才漸漸抱怨科技使身體受損、人際疏離、生活越來越不安全...。我想,是自信問題吧!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許在面對新潮流之際,能更有自信的決策。
結果舉這兩個例子,好像我自己也在崇洋媚外:P不過,確實那些貼心與冷靜,真的人性許多,我想,這是很值得作為我們人格培養的一部分,這也與我們的傳統相去不遠,像是儒家的惻隱之心、道家的豁達、法家的理智、理學家的格物致知...,西方可沒那麼多歷史足跡可循呢。
總之,我們是誰?我們在何處?我們往何處去?應該不管國際上有沒有受到不平等待遇,只要有價值的話,人家沒有不「攀附」你的道理(抱歉,我實在是辭窮了..)。
「習慣」出走
每個人,總有一種恆常的生活模式在,例如:在幾點幾分起床、幾點幾分看天氣報導、幾點幾分決定穿什麼衣服、幾點幾分裝扮完畢、幾點幾分出門、幾點幾分到達上班場所、幾點幾分下班、幾點幾分看什麼節目、幾點幾分洗澡、然後睡覺。似乎在做什麼、吃什麼等方面,也不會有太突然的轉變,似乎也是一種...對生活安全感的保證。
今天一早,我過得很「異常」。首先是在8點才起床,比平常足足晚了一小時;然後我生平第一次穿上那種尖頭、而且類似拖鞋款的鞋子(不會形容/_\)出門;買麵包的時候又選了個我最怕的芒果口味奶酥麵包。
整個早上至今,很顛覆,出走我的習慣生活後,僅能以一句"花容失色"與"戰戰兢兢"來形容一大早的心情,但是還挺有意思,雖然慌亂了些:P
其實晚起讓我覺得還挺舒服的,在床上伸懶腰連自己都覺得別有一番韻味(哇哈哈:D)
其實芒果奶酥也不會太恐怖,沒有很芒果,搭起奶酥竟然還香甜香甜的,又開發一個新產品:)
唯有鞋子比較慘烈。
拐到、鞋子踢出去。ok, 不要問我what else,已經夠慘了!一來,原本走路很快的我變很慢;二來,我很愛面子。噢,看著身旁一個個鞋頭比我尖、鞋跟比我高、比我細的女士們飛快地踏著步伐前去,我突然想到游泳池裡的自己,那個蛙式在那邊蹬腿蹬半天卻仍前進不到一公尺的窘境...。還有,我好想念我那正常的平底休閒鞋...。
不過我發現,穿這種鞋子,走路的時候全身變得很挺(因為不挺的話,我都會不知不覺變成O型腿,很醜),還真有那麼一點點"成年人"的氣派在,噢!下次再穿的時候,記得表情要微笑,因為今天太去注意抓緊鞋子以及抬頭挺胸,所以好像臉部表情都是咬緊牙根的樣子@@
呼~出走習慣,原來是一翻新天地,知所不足,而後改進之。
記得曾經轉寄一封信給朋友們過,也就是「跳脫自己的習慣領域」。內容是說,我們常常太用自己習慣的想法去看世界,例如,常會用自己的背景領域來做思考與反應,有時候以為這是專業,但卻讓自己做反應的空間少了、選擇少了、創意也少了,久而久之,很難開發出什麼屬於自己體會的新價值來。
有句話說,狗急跳牆。其實有時候就是這樣,不要把自己保護的太好,如果在危險之中你處得越荒越想哭,那勢必會激發解決問題的智慧。今天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蹬著那雙鞋出門,刻意讓自己走一段路,去找尋「穿這種鞋子要怎麼走路」的感覺,或多或少有突破,不穿上它走一走,一輩子也無法體會那種有點驕傲又有點悽慘的交錯吧:P
偶爾,讓你所習慣的那一切出走吧!做人太乖的話,彷彿只有一條軌道可以走,safe, but kinda boring。我的意思不是特立獨行,只是出走習慣,實際上應該會有更多機會,或許你會找到一條比現在更match ur soul的路,當然,這也需要一些緣分在,好比說,在一個十字路口交叉點,或許你可以選那個平常不習慣轉的那一邊走。沒人說每天都在亂撞、亂闖,那樣反而變得ridiculous。
說到此,不禁想起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來,明明離很近的兩個人,卻因為一個習慣向左轉、一個習慣向右轉,結果一直苦相思、以為從此無緣,若他們都願意出走習慣,不是幸福快樂的更快一點麼?
或許在習慣之外,我們也有意想不到的幸福:)
今天一早,我過得很「異常」。首先是在8點才起床,比平常足足晚了一小時;然後我生平第一次穿上那種尖頭、而且類似拖鞋款的鞋子(不會形容/_\)出門;買麵包的時候又選了個我最怕的芒果口味奶酥麵包。
整個早上至今,很顛覆,出走我的習慣生活後,僅能以一句"花容失色"與"戰戰兢兢"來形容一大早的心情,但是還挺有意思,雖然慌亂了些:P
其實晚起讓我覺得還挺舒服的,在床上伸懶腰連自己都覺得別有一番韻味(哇哈哈:D)
其實芒果奶酥也不會太恐怖,沒有很芒果,搭起奶酥竟然還香甜香甜的,又開發一個新產品:)
唯有鞋子比較慘烈。
拐到、鞋子踢出去。ok, 不要問我what else,已經夠慘了!一來,原本走路很快的我變很慢;二來,我很愛面子。噢,看著身旁一個個鞋頭比我尖、鞋跟比我高、比我細的女士們飛快地踏著步伐前去,我突然想到游泳池裡的自己,那個蛙式在那邊蹬腿蹬半天卻仍前進不到一公尺的窘境...。還有,我好想念我那正常的平底休閒鞋...。
不過我發現,穿這種鞋子,走路的時候全身變得很挺(因為不挺的話,我都會不知不覺變成O型腿,很醜),還真有那麼一點點"成年人"的氣派在,噢!下次再穿的時候,記得表情要微笑,因為今天太去注意抓緊鞋子以及抬頭挺胸,所以好像臉部表情都是咬緊牙根的樣子@@
呼~出走習慣,原來是一翻新天地,知所不足,而後改進之。
記得曾經轉寄一封信給朋友們過,也就是「跳脫自己的習慣領域」。內容是說,我們常常太用自己習慣的想法去看世界,例如,常會用自己的背景領域來做思考與反應,有時候以為這是專業,但卻讓自己做反應的空間少了、選擇少了、創意也少了,久而久之,很難開發出什麼屬於自己體會的新價值來。
有句話說,狗急跳牆。其實有時候就是這樣,不要把自己保護的太好,如果在危險之中你處得越荒越想哭,那勢必會激發解決問題的智慧。今天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蹬著那雙鞋出門,刻意讓自己走一段路,去找尋「穿這種鞋子要怎麼走路」的感覺,或多或少有突破,不穿上它走一走,一輩子也無法體會那種有點驕傲又有點悽慘的交錯吧:P
偶爾,讓你所習慣的那一切出走吧!做人太乖的話,彷彿只有一條軌道可以走,safe, but kinda boring。我的意思不是特立獨行,只是出走習慣,實際上應該會有更多機會,或許你會找到一條比現在更match ur soul的路,當然,這也需要一些緣分在,好比說,在一個十字路口交叉點,或許你可以選那個平常不習慣轉的那一邊走。沒人說每天都在亂撞、亂闖,那樣反而變得ridiculous。
說到此,不禁想起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來,明明離很近的兩個人,卻因為一個習慣向左轉、一個習慣向右轉,結果一直苦相思、以為從此無緣,若他們都願意出走習慣,不是幸福快樂的更快一點麼?
或許在習慣之外,我們也有意想不到的幸福:)
2004/12/16
「開心」的懶人哲學
坐在對面的小胖,突然問我一句:「小白,你可以告訴我開心的方法嗎?」這句話說的有點讓人心疼,我很想說些什麼,可是一想到我們的性別、個性、興趣...都有所差異,也說不出什麼建設性的話來。
人真的很需要開心,不開心的話,就有快要枯掉,甚至還有更可怕「天下人皆負我」的念頭,沒事的話,真的不要找氣受。可是人還是會不開心,為什麼?
歸結起零零總總的不開心原因,似乎就是在一種「『所期望』與『實際接受』之間有落差」的狀態下,導致情緒上的缺口理論。不開心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人不管在怎麼清安自在,在某些方面一定還存在一些慾望,尤其在自己較為在乎的那些面向上,更容易產生不開心。
被小胖這麼一問,我倒還很認真去想每此遇到不開心,最後怎麼再讓心情恢復常態?可是我想阿想的,真的歸納不出來,因為不開心只是長長人生中的一小點痕跡,很難在那的小抹痕上面再找出一個通則來,總之,放大我的人生也只看見幾個往下凹再往上升的折線圖,原因:不詳。
我覺得,「開心」有一套懶人哲學,也就是「時機論」。簡單來說,"時機到了,你就會開心了。"
我這麼講並不是在否認"人定勝天"這回事啦!只是有時候,真的就算在做更多事也只讓自己更陷進不開心的徬徨情緒中,那怎麼辦?不如稍微膺服一下這套懶人哲學吧!
常常我們不開心的時候,一定不乏那種「我一定要變開心」的自我激勵、或是「借工作麻痺自己」、「狂吃狂shopping」、感情則是「快找下一個人」...。哎喲,這些方法都試過,但是一旦把這些讓你可以好像很忙碌的事情整個拿掉後,還是很難真的心如止水吧!
可是很神奇,有一天就突然好了。也許星期天到星期三都還不開心,但星期四一早你就突然發現真的沒什麼感覺,噢,這就是我的懶人時機論發生作用的時刻了─因為時機到了,就開心了。
請別無情地說我亂坳,我只是在說"one of the methods",實際上我還是覺得人應該努力並追求自己的快樂,但用上「努力」這般字眼,似乎多了一點勉強,而且有時努力未竟,又掉入更大的空洞中,不是?時機與認命不同,我也不認為等待時機完全是被動的事,它只是讓我們把一些事情可以更順勢地輕輕提起、輕輕放下。
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如果那是一件很痛的不開心,那不管你做了多少別的事、遇到多少別的人,你總有落單時候、總繼續不開心,那,不妨做懶人吧!就不要去想,畢竟總是有人發明出「船到橋頭自然行」、「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類的話,表示這些情況確實是存在的,說穿了,有時候「放空」總比「傷心痛苦」更離「開心」近一點吧!
講歸講,人性還是有點像賭博一樣,總會覺得是不是多做一點,可以克服一點不開心。當然可以!我的「開心」懶人哲學,是指那種傷心可能要達到一種超級顯著水準的程度,相信時機論,或許會好過一點。
「時機」不是時間會不會過去的問題,若說"時間可以治療一切傷痛",那不如想想"時機可以治癒重度創傷"這話吧!你說,忘掉一個人需要多久?我說,忘掉一個人可以在那一瞬間,也可以一輩子都忘不了。
不開心就放著,日子在過,多少會有令你發笑的一刻,不要傷心事被綁得太緊,在等待時機的過程,笑容會越來越發自內心。恩,結果我還是說不出開心的方法,找太累的話,當懶人一枚也不錯。
人真的很需要開心,不開心的話,就有快要枯掉,甚至還有更可怕「天下人皆負我」的念頭,沒事的話,真的不要找氣受。可是人還是會不開心,為什麼?
歸結起零零總總的不開心原因,似乎就是在一種「『所期望』與『實際接受』之間有落差」的狀態下,導致情緒上的缺口理論。不開心是很難避免的,因為人不管在怎麼清安自在,在某些方面一定還存在一些慾望,尤其在自己較為在乎的那些面向上,更容易產生不開心。
被小胖這麼一問,我倒還很認真去想每此遇到不開心,最後怎麼再讓心情恢復常態?可是我想阿想的,真的歸納不出來,因為不開心只是長長人生中的一小點痕跡,很難在那的小抹痕上面再找出一個通則來,總之,放大我的人生也只看見幾個往下凹再往上升的折線圖,原因:不詳。
我覺得,「開心」有一套懶人哲學,也就是「時機論」。簡單來說,"時機到了,你就會開心了。"
我這麼講並不是在否認"人定勝天"這回事啦!只是有時候,真的就算在做更多事也只讓自己更陷進不開心的徬徨情緒中,那怎麼辦?不如稍微膺服一下這套懶人哲學吧!
常常我們不開心的時候,一定不乏那種「我一定要變開心」的自我激勵、或是「借工作麻痺自己」、「狂吃狂shopping」、感情則是「快找下一個人」...。哎喲,這些方法都試過,但是一旦把這些讓你可以好像很忙碌的事情整個拿掉後,還是很難真的心如止水吧!
可是很神奇,有一天就突然好了。也許星期天到星期三都還不開心,但星期四一早你就突然發現真的沒什麼感覺,噢,這就是我的懶人時機論發生作用的時刻了─因為時機到了,就開心了。
請別無情地說我亂坳,我只是在說"one of the methods",實際上我還是覺得人應該努力並追求自己的快樂,但用上「努力」這般字眼,似乎多了一點勉強,而且有時努力未竟,又掉入更大的空洞中,不是?時機與認命不同,我也不認為等待時機完全是被動的事,它只是讓我們把一些事情可以更順勢地輕輕提起、輕輕放下。
而,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如果那是一件很痛的不開心,那不管你做了多少別的事、遇到多少別的人,你總有落單時候、總繼續不開心,那,不妨做懶人吧!就不要去想,畢竟總是有人發明出「船到橋頭自然行」、「柳暗花明又一村」這類的話,表示這些情況確實是存在的,說穿了,有時候「放空」總比「傷心痛苦」更離「開心」近一點吧!
講歸講,人性還是有點像賭博一樣,總會覺得是不是多做一點,可以克服一點不開心。當然可以!我的「開心」懶人哲學,是指那種傷心可能要達到一種超級顯著水準的程度,相信時機論,或許會好過一點。
「時機」不是時間會不會過去的問題,若說"時間可以治療一切傷痛",那不如想想"時機可以治癒重度創傷"這話吧!你說,忘掉一個人需要多久?我說,忘掉一個人可以在那一瞬間,也可以一輩子都忘不了。
不開心就放著,日子在過,多少會有令你發笑的一刻,不要傷心事被綁得太緊,在等待時機的過程,笑容會越來越發自內心。恩,結果我還是說不出開心的方法,找太累的話,當懶人一枚也不錯。
2004/12/13
Such a cool concept: Hi-touch
也許慢了,但對我來說也是個新發現。
今天在review一些東西的時候,才知道政大商學院從2000年開始至今(我有去查,這學期還有開),開了一門看起來好像不錯的課-「人文與企業: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
慈濟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我從很不想理它,一直到被抓去參加活動,直至有一天我自願去帶活動,而今則保持"友好關係"。也不是說忽遠忽近,倒覺得它是一個「一直都存在著」的東西,無須刻意過度親近或遠離,因而言之"友好"。
問我認不認同?老實說,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擁有完全的認同,要是抓住一個東西,就百分之百相信,那也是個盲從。但是,慈濟在自我內心反照上的一些想法,倒是我一直很渴望進步的目標,也不是說想要達到完美,而是有時候那樣想,會讓自己過的舒服一點,比起用貪心或計較這些心態過活,真的舒服更多。
anyway,這裡要談的重點還不是那些,而是姚仁祿先生(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很巧妙地在企業與人文之間,將「Hi-tech」轉為柔性的「Hi-touch」。而其實Hi-touch並不違背整個經濟市場,想想,這個概念也是目前以顧客為中心的訴求中,一個致勝的機會。
我一直很喜歡Nokia的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與Hi-touch有所呼應,我思考許久,慈濟的精神怎麼跟企業思考鏈結?後來我發現,是一個「第一時間」的觀念。ok,怎麼說?我覺得慈濟在某種程度上,有個緊密到令人詫異的聯絡網,慈濟常說,「哪裡有災難,慈濟人就在那裡」,噢,真的,我一天到晚在電視上看到著慈濟制服的人出現,儘管他們不是主角。這種衝「第一時間」的概念,若置入企業思考,Hi-touch真的會讓消費者大悅。
我們這個時代的顧客,常是在買「感受」,就算品質再好、品牌再響亮,今天你的態度不好,顧客沒有感受到關心,結果就是得接受許多的批評→顧客大肆宣揚不爽的感覺→流失更多顧客。品牌確實很重要,建立穩固了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成長,但品牌不等於保證,今日顧客的忠誠度並沒有如過去那麼乖,再加上現在就如同戰國時代一般,百家爭鳴、布衣亦可崛起稱相的局面,新秀公司要是有本事,大老也有站不穩的一天。
你說,人性重不重要?Hi-touch厲不厲害?第一時間該不該去搶?
噢,相信姚仁祿先生在上課時絕不會用這種口氣講,我是太直接了點:P
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吳宗憲講一句話:「我的老闆只有一個,叫做『觀眾』。」姑且不論他是怎樣服侍我們這些「老闆」,但我終於知道,他會從落寞歌手鹹魚翻身也不是沒道理的。
然而,就如同我對吳宗憲對觀眾的Hi-touch方式有待商榷一般,我相信慈濟所指的Hi-touch應包含更多善面的、道德的關注,這樣才能真的把焦點focus在顧客身上,而非帶著賺錢的念頭一邊去想顧客,要是如此,往往就會想到成本問題,然後就只變成七零八落的「semi-touch」,也把自己搞成四不像。
事情總有很多面,Hi-touch也是要用心才能看到真正的顧客心靈,市調、行為分析...都只是個初始化,既然要做,為何不做得更好?
好難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畢竟我只是個初入社會的小毛頭,不過我倒相信一句靜思語的魄力,就以此作結吧!That is,「人有無限可能」。
今天在review一些東西的時候,才知道政大商學院從2000年開始至今(我有去查,這學期還有開),開了一門看起來好像不錯的課-「人文與企業: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
慈濟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我從很不想理它,一直到被抓去參加活動,直至有一天我自願去帶活動,而今則保持"友好關係"。也不是說忽遠忽近,倒覺得它是一個「一直都存在著」的東西,無須刻意過度親近或遠離,因而言之"友好"。
問我認不認同?老實說,沒有一種東西是可以擁有完全的認同,要是抓住一個東西,就百分之百相信,那也是個盲從。但是,慈濟在自我內心反照上的一些想法,倒是我一直很渴望進步的目標,也不是說想要達到完美,而是有時候那樣想,會讓自己過的舒服一點,比起用貪心或計較這些心態過活,真的舒服更多。
anyway,這裡要談的重點還不是那些,而是姚仁祿先生(慈濟基金會發言人)很巧妙地在企業與人文之間,將「Hi-tech」轉為柔性的「Hi-touch」。而其實Hi-touch並不違背整個經濟市場,想想,這個概念也是目前以顧客為中心的訴求中,一個致勝的機會。
我一直很喜歡Nokia的slogan「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與Hi-touch有所呼應,我思考許久,慈濟的精神怎麼跟企業思考鏈結?後來我發現,是一個「第一時間」的觀念。ok,怎麼說?我覺得慈濟在某種程度上,有個緊密到令人詫異的聯絡網,慈濟常說,「哪裡有災難,慈濟人就在那裡」,噢,真的,我一天到晚在電視上看到著慈濟制服的人出現,儘管他們不是主角。這種衝「第一時間」的概念,若置入企業思考,Hi-touch真的會讓消費者大悅。
我們這個時代的顧客,常是在買「感受」,就算品質再好、品牌再響亮,今天你的態度不好,顧客沒有感受到關心,結果就是得接受許多的批評→顧客大肆宣揚不爽的感覺→流失更多顧客。品牌確實很重要,建立穩固了自然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成長,但品牌不等於保證,今日顧客的忠誠度並沒有如過去那麼乖,再加上現在就如同戰國時代一般,百家爭鳴、布衣亦可崛起稱相的局面,新秀公司要是有本事,大老也有站不穩的一天。
你說,人性重不重要?Hi-touch厲不厲害?第一時間該不該去搶?
噢,相信姚仁祿先生在上課時絕不會用這種口氣講,我是太直接了點:P
有一天我在電視上看到吳宗憲講一句話:「我的老闆只有一個,叫做『觀眾』。」姑且不論他是怎樣服侍我們這些「老闆」,但我終於知道,他會從落寞歌手鹹魚翻身也不是沒道理的。
然而,就如同我對吳宗憲對觀眾的Hi-touch方式有待商榷一般,我相信慈濟所指的Hi-touch應包含更多善面的、道德的關注,這樣才能真的把焦點focus在顧客身上,而非帶著賺錢的念頭一邊去想顧客,要是如此,往往就會想到成本問題,然後就只變成七零八落的「semi-touch」,也把自己搞成四不像。
事情總有很多面,Hi-touch也是要用心才能看到真正的顧客心靈,市調、行為分析...都只是個初始化,既然要做,為何不做得更好?
好難嗎?其實我也不知道,畢竟我只是個初入社會的小毛頭,不過我倒相信一句靜思語的魄力,就以此作結吧!That is,「人有無限可能」。
2004/12/09
風中屹立數百分
話說最近新聞不斷報導天母一間挺屌的甜甜圈店,基於一種好奇的心態,我去了,也排隊了,然後我走了。
我不算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所以排隊這種事對我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一般的神話,不過為了這個"潮流",我讓神話不再是神話,也算特別經驗。
2004.12.08星期三下午的台北特冷,抖著腿咬緊牙(這現象是因為過冷,不是輕佻)一路騎到天母,以為week day不會有什麼人,沒想到我一開始排的時候還是站在一塊"此處約需再等待180分鐘"的牌子前.....我的天!人們以多個S形繞排在店門口,從天空鳥瞰我想是個十二指腸圖吧@@
過程...很無聊,本來帶了書去,看完一章就看不下去:一來是很冷,二來是很吵,三來是我實在太愛東張西望了:P(嘿嘿,我看到黃平洋也在排)移動的挺緩慢,不過也聽到一些有趣的對話,像是:「後面已經那麼多人了,我們現在絕對不能走」、「其實我覺得今天算快耶!我上次來快十個小時小時更久」.....噢!感覺,好像就是一股"輸人不輸陣"的氣魄,我真的....Orz!!
反正就這樣,我還很勇猛地連續經過"此處約需再等120分鐘"的牌子,也終於可窺視店內情景,並且就向"此處約再需60分鐘"的牌子邁進了,但!夠了,我在風中站了130分鐘後....我決定不幹了!再排下去,我就不叫許小白了!!然後我還選個吉時-5點整,我揚起頭,就這樣離開隊伍。
超酷的!我能感覺到多雙覺得我是神經病的眼神往身上撲來,也感覺到落後我很多很多的人,是多麼想跟我交換阿!呵呵,不過倒也沒有後悔的感覺,還覺得自己走的有理,走的超帥:P有理的是...我何必再多花一個小時去排我也不確定好不好吃的東西,而且我也達到我體驗長時間排隊的目的了;超帥的是...就是我毫不眷戀地走了。
其實齁,也是因為那邊過冷,我整個人要麻掉了,再不走,就掛嚕@@
昨天也聽到同學講一句話:「台北人怎麼那麼愛排隊?」其實我覺得,越都會區的人好像越愛排隊,像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不常如此嗎?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印象中,這種大城市中的人們不都是分秒必爭,忙的沒時間陪家人嗎?可是竟然可以花上超級多時間在等候。不過,我想這麼愛排隊應該也是基於一種"高尚而悠閒"的心態追求吧!在這個忙碌社會中做個反差,好像也值得得意上半天吧!
well,其實很想調查那些已經排了超過一次的消費者,他們平常到底都在做什麼哩?甜甜圈真的這麼讚嗎?還是只是像可以拿鑲鑽滑蓋手機那種榮耀的滿足呢?
如果想鍛鍊耐性,可以去排排看耶!然後再像我一樣,趾高氣昂地在眾消費者與店員面前走掉...不過,我的朋友們,以後要是真的買到,可不可以替我留一個:P
喔對了,然後,我的雙腳無力到現在,站太久/_\
這世界真有趣。
我不算是一個有耐性的人,所以排隊這種事對我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一般的神話,不過為了這個"潮流",我讓神話不再是神話,也算特別經驗。
2004.12.08星期三下午的台北特冷,抖著腿咬緊牙(這現象是因為過冷,不是輕佻)一路騎到天母,以為week day不會有什麼人,沒想到我一開始排的時候還是站在一塊"此處約需再等待180分鐘"的牌子前.....我的天!人們以多個S形繞排在店門口,從天空鳥瞰我想是個十二指腸圖吧@@
過程...很無聊,本來帶了書去,看完一章就看不下去:一來是很冷,二來是很吵,三來是我實在太愛東張西望了:P(嘿嘿,我看到黃平洋也在排)移動的挺緩慢,不過也聽到一些有趣的對話,像是:「後面已經那麼多人了,我們現在絕對不能走」、「其實我覺得今天算快耶!我上次來快十個小時小時更久」.....噢!感覺,好像就是一股"輸人不輸陣"的氣魄,我真的....Orz!!
反正就這樣,我還很勇猛地連續經過"此處約需再等120分鐘"的牌子,也終於可窺視店內情景,並且就向"此處約再需60分鐘"的牌子邁進了,但!夠了,我在風中站了130分鐘後....我決定不幹了!再排下去,我就不叫許小白了!!然後我還選個吉時-5點整,我揚起頭,就這樣離開隊伍。
超酷的!我能感覺到多雙覺得我是神經病的眼神往身上撲來,也感覺到落後我很多很多的人,是多麼想跟我交換阿!呵呵,不過倒也沒有後悔的感覺,還覺得自己走的有理,走的超帥:P有理的是...我何必再多花一個小時去排我也不確定好不好吃的東西,而且我也達到我體驗長時間排隊的目的了;超帥的是...就是我毫不眷戀地走了。
其實齁,也是因為那邊過冷,我整個人要麻掉了,再不走,就掛嚕@@
昨天也聽到同學講一句話:「台北人怎麼那麼愛排隊?」其實我覺得,越都會區的人好像越愛排隊,像東京之類的大城市不常如此嗎?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印象中,這種大城市中的人們不都是分秒必爭,忙的沒時間陪家人嗎?可是竟然可以花上超級多時間在等候。不過,我想這麼愛排隊應該也是基於一種"高尚而悠閒"的心態追求吧!在這個忙碌社會中做個反差,好像也值得得意上半天吧!
well,其實很想調查那些已經排了超過一次的消費者,他們平常到底都在做什麼哩?甜甜圈真的這麼讚嗎?還是只是像可以拿鑲鑽滑蓋手機那種榮耀的滿足呢?
如果想鍛鍊耐性,可以去排排看耶!然後再像我一樣,趾高氣昂地在眾消費者與店員面前走掉...不過,我的朋友們,以後要是真的買到,可不可以替我留一個:P
喔對了,然後,我的雙腳無力到現在,站太久/_\
這世界真有趣。
2004/12/03
新鮮事:Yahoo!奇摩知識+
這是yahoo新推出的服務,免費,大家可以去用用了!
很有趣耶,基本上,它就是依yahoo網站分類的方式來歸納各種類別的知識,讓user發問,然後等待其他人回答,最後再由發問者決定問題是否達到滿意程度,結束這個問題。
這個"知識+"還有幾個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有"點數"機制。例如,回答問題就可以加個幾點,然後累積去計算,並給定一個虛擬的身分地位(七大頭銜:知識長、大師、專家、研究生、實習生、初學者、知識貧民)。
二是,有個公眾共同評估知識的機制,也就是利用投票,讓大家去票選心目中最佳的回答。嘿,從比例去看誰的回答有較多支持者,或許也對發問者選擇最後解答有幫助。
三是,有個人化服務,也就是"我的知識+"這個東西,就像"我的拍賣"一樣,它可以記錄使用者提問、回答、投票...等,使用"知識+"的所有歷程記錄就是了。
這是一個知識管理的概念,當然,你要說網路上這般知識分享方式的正確性有很大可疑性存在,也是。但,有做總比沒做好,不是?人總會進步,重點是,那個"start"。
這種事,要從專業角度來罵,當然有很多KM界的大師可以高談闊論一番,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多了,試想,yahoo變成多少人的首頁,推廣起"知識+"自然有一定的使用程度。這樣,就讓普羅大眾們無形間重建起KM的體系來,又何需在乎是不是修過KM課、是不是有KM的概念?通常,理論懂越多,往往為了一出手就是個完美而躊躇不已,反易陷入光說不練的遺憾之中。
咦!我突然覺得就這樣蹦出一個"知識+"來,反而有往前進一步的感覺。怎麼講呢?以前聽KM,總是學術界、企業界在談在做居多,現在yahoo此舉,反而有種"KM走入人間"的感覺,不再只是一個...well..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東西。
然後我覺得yahoo也真是夠聰明了!竟然可以把很多網拍的模式套進來"知識+",一來花招很多吸引人,一來則是user已建立起一些使用習慣,就更易推廣這個新服務了,而且我相信業界那股"愛拼"的傻勁,一定有辦法讓它越臻理想的。
我已經開始用了耶,你們要不要嘗鮮?
很有趣耶,基本上,它就是依yahoo網站分類的方式來歸納各種類別的知識,讓user發問,然後等待其他人回答,最後再由發問者決定問題是否達到滿意程度,結束這個問題。
這個"知識+"還有幾個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有"點數"機制。例如,回答問題就可以加個幾點,然後累積去計算,並給定一個虛擬的身分地位(七大頭銜:知識長、大師、專家、研究生、實習生、初學者、知識貧民)。
二是,有個公眾共同評估知識的機制,也就是利用投票,讓大家去票選心目中最佳的回答。嘿,從比例去看誰的回答有較多支持者,或許也對發問者選擇最後解答有幫助。
三是,有個人化服務,也就是"我的知識+"這個東西,就像"我的拍賣"一樣,它可以記錄使用者提問、回答、投票...等,使用"知識+"的所有歷程記錄就是了。
這是一個知識管理的概念,當然,你要說網路上這般知識分享方式的正確性有很大可疑性存在,也是。但,有做總比沒做好,不是?人總會進步,重點是,那個"start"。
這種事,要從專業角度來罵,當然有很多KM界的大師可以高談闊論一番,不過我倒覺得這件事有意義多了,試想,yahoo變成多少人的首頁,推廣起"知識+"自然有一定的使用程度。這樣,就讓普羅大眾們無形間重建起KM的體系來,又何需在乎是不是修過KM課、是不是有KM的概念?通常,理論懂越多,往往為了一出手就是個完美而躊躇不已,反易陷入光說不練的遺憾之中。
咦!我突然覺得就這樣蹦出一個"知識+"來,反而有往前進一步的感覺。怎麼講呢?以前聽KM,總是學術界、企業界在談在做居多,現在yahoo此舉,反而有種"KM走入人間"的感覺,不再只是一個...well..看起來很了不起的東西。
然後我覺得yahoo也真是夠聰明了!竟然可以把很多網拍的模式套進來"知識+",一來花招很多吸引人,一來則是user已建立起一些使用習慣,就更易推廣這個新服務了,而且我相信業界那股"愛拼"的傻勁,一定有辦法讓它越臻理想的。
我已經開始用了耶,你們要不要嘗鮮?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