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07

東方愛情故事

如果今天過得跟新曆2月14日Valentine's 一樣,真的不算上道。雖然也曾在這個日子爽呼呼地炫燿過一整束一點也不中國式的金莎巧克力,不過,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個日子要還給含蓄而淒美的牛郎與織女,這才是正港的、阿飄月的,情人節!

其實也不是特別要為七夕作文。最近一直想寫這篇文章了,剛好有個不吵、然後也想寫的心情,老天居然也活生生把這篇文章押上農曆7月7日的日期@@ 挖哩咧,搞不好人家還以為我對這個節日有感而發...屁屁屁!!!whatever la~ (突然覺得自己好像一個肖仔)

前幾天站在書店,看完一本不厚的吉本芭娜娜的《盡頭的回憶》。這幾年看慣了歐美的厚不拉機的翻譯小說,芭娜娜的書就像小品一樣,字又大,悠哉的就讀完,然後留下一攤餘漾在心頭。後來在這本書的序中,才發現芭娜娜是以悲傷情緒的角度來看這些故事的,但我卻不覺得有這種情緒。裡面有幾個故事(5 or 6? 忘了),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敘述主角,講述著某段時間裡的過去式的episodes。這些故事在那個過去的時間點當然有結局,但你也可以說所有的故事根本還沒有結局,因為主角們都繼續生活著,只是記起某個時候的自己,剛好跟誰發生了怎樣的關係,就像我們平常發呆回想過去一樣。

盡頭的回憶,其實就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我不覺得有什麼太傷悲的,所有的情緒都止於某個水平線之下。就像我們的回憶,現在的感覺都不會精準地與當時的體驗相同。過去,就在那個水平線下淡入、淡出。我這樣感覺啦。

看完這幾個故事,腦海中浮現了侯孝賢導的《最好的時光》。這部電影也是三段式的呈現,很可惜的是我只對第一段[戀愛夢]有反應。第二段,我不知侯導為何在步調已經趨盡停滯的劇情與畫面下,以默劇形式展現@@ 老實說,並不是那麼適合,至少在我心中,默劇要像卓別林的電影一樣,有生動的配樂、緊湊的劇情發展,還有誇張的肢體動作。試想,《悲情城市》如果弄成默劇,會是怎樣的結果? 恩,這就是我的感覺,於是在第二段的劇情中,不才我就被催眠了。醒過來的第三段,則是頹廢風的劇情與表演方式,說真的,看舒淇和張震詮釋這種風格,有一些些膩了,所以我就亂看XD 到頭來留在我心中的還是第一段,而且我覺得是三段中最完整的佳作。因為有畫龍點睛睛睛睛睛的,音樂!Aphrodite's Child 的Rain and Tears。


1968, Aphrodite's Child. Rain and Tears.


我覺得[戀愛夢]這個episode可以放進來《盡頭的回憶》這本書,然後用Rain and Tears當配樂奏一奏,阿白我一定花錢來去買這部電影:P

我擷取的這四張電影片段,全來自[戀愛夢]這一段,我阿,真的對這種五零年代的畫面無招架之力,愛死了!只要走過去閃到畫面就會跑回來定睛欣賞,我在許多展示空間經常如此。然而我最難忘的畫面卻不在其中。簡單講,那個畫面是這樣的:張震當兵放假回高雄,發現他愛慕的撞球間計分小姐舒淇"轉檯"到虎尾工作,他連夜衝上去,跟舒淇說說話,吃晚麵,然後要回台中趕隔天上午9點的點名。結果很不幸的,吃完麵以後車站就沒客運了,舒淇說,我陪你等吧! 他們就站在車站等等等,然後張震就牽著舒淇的手,然後電影就悠悠唱起Rain and Tears,然後畫面就這樣停住一陣。fade out。

這,就是最好的時光。不管這兩個人之後走不走在一起,那個時間片段,從此是他們人生中難忘的一個record。於此同時,我也想起了自己的幾個records。我一直很明白,關於感情,最美好的不是設法留住那些"關係(relationship)",而是那些最好的時光。

沒有誰是完全屬於誰的。就算,我們變成情侶吧,我們變成夫妻吧。實在還是管不到對方心中的一切,特別當對方打算一輩子當作秘密守著。七夕的浪漫,有時候其實與這種神秘性有不少關聯。如果從形成情人節的背景來看,西方有那種比較"不顧一切就是要在一起"、"為愛情結合而殉道"的感覺。東方的故事則是悶一點。但反正都是某種形式的浪漫。

4 則留言:

岑帆 提到...

我個人偷偷的覺得, 最好的時光很難看.

June 提到...

嗯,我講這樣很含蓄嗎@@? 不過第一段的感覺我真得很喜歡,但我也突然發現,侯導好像只有處理這種畫面的時候,最讓人有戲劇張力的感動。就是台灣新電影時期的那種畫面。

不過也許是我們還不能領略而已呢!我指第二段。

匿名 提到...

真同意妳的想法,那幾段保留在心底的美好時光,或許才是最真切又值得保存的。隨著年紀越大,越模糊,可能味道也淡了,與對方記得的也有出入,只是也得經過這些過程,才更珍貴。

哎唷,白啊,妳又不是不知道男人女人最怕被說是好人嗎?@@"

June 提到...

哎喲,純粹就你對狗很好這件事來說咩~~~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