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25

我不是一個瘋狂吸收就算的人

關於,知識。

嘿,好樣的,竟然可以譜出蘇永康<我不是一個愛過就算的人>的旋律。

媽媽常跟我講一句話,「知識要用心體會才能變成自己的智慧。」這句話是從證嚴法師的靜思語而來,對媽媽很受用,對我亦然。高中的時候,我用隸書在宣紙上寫下這幾個字,掛在房間的牆壁上。當初覺得很屌,對於這句話。

現在,這句話就刻在心上,覺得很屌還是有一點,但影響整個人生行事更多。在我心裡,聰明與智慧還是不同水平的。我欣賞的是智慧美學,而不是知識或技能的彰顯。

在學術的環境裡,我看見很多積極汲取知識的人,每當看見一個人能靜默的思維知識,然後結合在生活經驗的反省與實踐中,那是感動的。每當有人在資訊交合點的當下,劈哩啪啦的立即反應,用一堆看似豐饒卻是風馬牛不相擊的資訊在展現奇怪的邏輯時,我會有一片嗡嗡嗡的感覺,彷彿對方全身都死了一般,只剩嘴不停的動動動。

知識對我來說,用進退廢,就是這樣。我沒有辦法瘋狂吸收。因此可以很大方來承認,很多事我不知道,很多科技的東西我不會用,但如果與我有緣,總有一天我會善用它。雖然經常在某些當下,在某些個體互動中,感覺自己好像是資訊弱勢,however,如果真懂得Foucault權力理論的意涵,就不會自卑,也不會取笑別人的未知(是未知,不是無知!)。因為場域中的資本流向是會隨著溝通變動,沒有一個人可以取得絕對優勢。

我想,我的人生大概就是靠這些思維在活著。資訊焦慮的文明病,因此目前好像沒有毒害太深。昨天和學妹聊天,hey,記得我說到關於知識的對談,"講話要負責,以免招致毀滅"這件事吧? 錯誤的解讀與詮釋,連廣泛涉獵的邊都沾不上。

我們都要自我警醒。並且要記得與培養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proposed by Polanyi)的力量。所以,在此,我也並不是提出一個"狂思"的想法,但學思是並進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那個學而補習班的名字,我每次看了都在想,走進去的孩子,不要真被孔老夫子說中了才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