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3

貪快如我


來台北以後,突然發現這個城市的弔詭,一方面大家忙碌、步調快速,一方面卻是花很多時間在交通工具的等待上,至少與我從小生長的環境相比,多了很多。

大一的時候,差點抱著公車站牌暴斃。那次我從學校要回南京東路,羅斯福路上只有一班車能夠開到離我的目的地最近的下車處,結果我等了30分鐘左右吧,而那繞來繞去的公車又遇到下班塞車時間,晃了40多分鐘才放我下車。一個多小時裡,我至少為之氣結30分鐘左右,並多次打算跳上小黃揚長而去,但想想之後大概會因為多花好幾百而再度暴斃,只好做罷。

興致來的時候,我是愛走路沒錯;但想要有效率起來時,我還是貪快的。後來我改騎機車,人家總說台北騎車很恐怖,我倒是樂得當馬路小英雄也無妨,只是一遇到停車時,又得大傷腦筋一番了=.= 最近去信義路,四段五段那兒可能要拓寬還是怎樣吧,整排停車格通通不見了,我只不過停一會兒很快辦個事,可是卻要停到老遠的地方,大熱天下本人五臟六腑怨聲載道到一個極致...。

真的很奇怪耶!既然要大家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少開車、多走路,信義路已經整個都是單行道了,是在拓寬什麼個勁@@ 這樣將可容納更多交通工具,而步行區將更形狹隘!奇怪嘛!!前幾天看新聞,高雄現在在提倡搭乘公車捷運,把停車格抹掉,停車費調漲,換句話說有點在"逼"民眾轉搭大眾運輸網,問題是,這個大眾運輸網有足夠的便利性存在嗎?若非如此,抹掉停車格豈不如同一種公家流氓行為?


有次我驚鴻一瞥英國和日本的捷運系統,網路之綿密,實非本國高唱"交通網便利"可比擬;沒錯,其實台北公車捷運已經挺發達,但很明顯地就存在幾個問題:1.不夠方便,比如說,像內湖、汐止這類的近郊市鎮,到台大或火車站等中心市區就要轉搭;2.不夠快速,你說捷運真的"捷"了嗎?再說吧!;3.公車所排放的廢氣一台可抵十台汽車吧@@ 有的還像煙囪一樣設在公車頂,路人從頭開始被噴到腳,不搭還比較不造孽...。

anyway,其實也不是對大眾交通工具宣戰啦,我只是覺得停車格不應該被視為一種"漸漸要消失"的東西,因為這並非因果關係,不是說「停車格沒了」→可以導致「車輛減少或環境汙染程度降低」;事實上,這會造成人們在有限的空間中繼續競爭,就像我現在練就了「喬停車格」的好身手,而路邊將會多出很多機車格塞爆又奇醜無比、更多閃雙黃燈的路邊暫停車輛的情景,還挺難看的。

能省則省,能不污染則不污染,只是在貪快與效率訴求下,不能鴨霸限制人們可以更方便的權利,oh, come on~給我多一點停車格吧!有機會從天上鳥瞰這個繁華的城市時,你心裡面才會說:「哎喲,我住在一個好體面的城市喔!」我可是很想這樣驕傲一下咧。

昨天突發奇想,有沒有空中計程車這一行@@? 就很快阿,而且路上車子就少很多,公車就可以衝衝衝了!!不過齁,照地面小黃激增數量來看,哪天上演空中塞車,我好像又要擔心看不到太陽了齁...。阿~真的是貪心又愛多想。

2005/09/18

如果

「如果」有兩種,一種是理性的象徵,在事情沒發生前,可以預設很多假定,顯得你是很慎重在選擇一個決策方案;另一種的時間點是在事情發生後,充滿著更多的情緒,像是失去的悔恨、"好家在"的竊喜、得到經驗的小心...。

其實只是無意中的發現,人與人的對話間,竟然很常出現「如果」呢!「如果」與「事實」之間,又存在著一些差距,而,實踐的過程應該可說是造成差距的因素了吧。只是,我們常常不夠勇敢去實踐「如果」,因為害怕事實不是原先想像的那樣。

有好幾次在下班時間的公車上,看著昏黃路燈光照著城市的車水馬龍,我總會靠在車窗玻璃望外看,好像拍mv一般,說真的,這種場面真適合想一些情情愛愛的呢,「如果我們現在還在一起,會怎麼樣呢?」如此之類的幻想。幾年過去了,我也想了幾年,最後才了解自己蠻沒種的,所以,那些「如果的事」,一件一件放在心裡,曾有的渴望於是變成想念,就一直是想念了。

聽不太懂我講什麼齁!呵,我想我可能是醉在「愛我別走」的歌曲中了,白天醒來以後,一些「如果的事」,想必又暫時蒸發了...。

2005/09/17

when we're back at some part of ourselves...

「迴音谷的一個小女孩 喜歡對著天喊她的夢
她一天一天希望學會怎麼飛翔 飛向她所需要的自由

長大了以後的小女孩 帶著她的童年往前走
她一步一步要將沙漠走成彩虹 卻發現沒有人聽她說話

如果 沒有白雲沒有晴天沒有彩虹 這地球會是怎樣轉呢
是否可以把我跟風綁在一起 小女孩心裡面這麼想呢

如果 沒有狂風沒有暴風雨沒有沙漠 這世界一定會快樂許多
山谷中的小小回憶與她招手 好像說 累了妳可以回來

你是不是那個小女孩 」

2005,陳依依,迴音谷。


很神奇,我對童書沒有很大的sense,對幾米的東西也沒有太大的感覺,總之,我一直相信我喜歡的、能共鳴的,是描繪具體一點的東西,甚或是各種現實世界的狀況。這首歌,是馬來西亞歌手陳依依的「迴音谷」,歌詞很像繪本,然後穿插短短的故事文字,可是,卻讓我想到好多好多感受,某幾個小時裡的沉浸指數破百。所以,人還真的不要鐵齒,一些你"一直以為"的東西,常在不知覺的瞬間,broken。

可能是因為,這首歌的歌詞,讓我回到的某部分的自己吧!想像自己是那個迴音谷的小女孩,再把歌詞中的一些東西套盡曾有的經歷,如此而洶湧不已囉!如果,認識的夠久、自覺摸透我的朋友,應該不會太難理解本人蒙受此曲感召的結果。

最喜歡「山谷中的小小回憶與她招手 好像說 累了妳可以回來」。我突然有點知道為什麼三不五時愛在回憶中打轉了,雖然你們可以勸我,沒這麼必要對號入座於歌詞之中,可是呀,在我這個充滿複雜與難以解釋的生活中,其實還挺多無奈而生的疲累。當小女孩發現,原來世界不是只要自由就可以的時候,她會想要在很多衝突的人事物之間尋求調和;而,她應該暫時不會更動這樣的生活模式,因為,這也是一種自由。

好了,我說完了。其實也沒有很悲情,人嘛,也曾經是個小女孩或小男孩,雖然不免越活越老、越老越油條,但是偶爾喚起一份小小的單純,感覺還是挺好的。

2005/09/08

有點本事再說吧!

九月初的商業周刊,封面斗大印了個專題:「背叛成功」,環繞該主題的核心概念叫「做自己」。它的緣起是,「統計顯示,72%的上班族,對現有工作不滿意,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巨大鴻溝,財富、權位、追逐成功的欲望,推擠人們向前走,忠於自己,越來越困難。...」然後設定七項指標,檢視你能否做自己,並舉三個例子以證明"做自己,路更廣"。

我向來就對「做自己」這個概念很有興趣,於是就來看看商周如何詮釋,看完以後,原本我想"推翻"它所講的,不過後來又想了想,或許商周的看法是另一種角度,只是它的立論點跟我不同罷了!但其中的問題是,如果商周閱眾看了以後就全盤吸收,並真的憑指標檢視自己是否能「做自己」、或以刊中所舉之例為人生學習目標,那麼,有可能一輩子都實現不了「做自己」的願望吧@@

問題在哪呢?第一,是檢視的部份,有七項(懶得打出來),不過我認為太職場導向,牽扯到"對金錢的看法"、"你有專業嗎"、"你想一步到位嗎"...等等。我突然想到,坊間很多刊物都酷愛數字與結果,好比說,"如何在十天內甩掉男人的十個方法"之類的,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幹嘛用這七個所謂的指標來檢視能不能做自己? 那要是檢視出來我不能做自己,是不是就得認命做著不適任的事?不是這樣嘛!好吧好吧,說到頭,我就是討厭一個周刊用那種好像很有威信力的文字在那邊胡亂指引,然後把一些緊張個性的人搞到不知所措。

第二,就是它所舉的例證。幾個例子的主角,不是高階經理人,不然就是律師,再不然就是成績很好的醫學院學生,喔,還有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反正就是先賺很多很多錢或能力很強,然後突然覺得好像日子忙得很空洞,於是就決定放棄光環,做自己想做的事。看完這些例子,我有一種感覺,好像這些文章的對象應該是給那些事業成就有一定程度的人看的,而且核心概念也不應為「做自己」,應該要叫做「修正人生」吧!

於是,我聯想到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如果一個人還是處在「生存需求」的階段,如何能有「自我實現需求」階段的思維呢? 或許是有,只是,若「生存需求」都無法達到,就想到「自我實現需求」,是否也略顯不務實際呢? 所以我說,我並不是要推翻商周的立論,只是,並非每個人都有本事「成功」,然後再「背叛成功」(說實在,成功也沒啥標準可言=.=)。

大家都很想「做自己」,但為求世界和平或生活溫飽,總是要有與環境妥協的時候,「做自己」可以在人生的許多階段,不一定要每時每刻硬把自己ㄍㄧㄥ在自我獨大的狀態中,那叫做"討打"或"討罪受"。總之,我還是覺得商周常舉例舉得有些極端,一不小心會讓人產生迷思,彷彿非要功成名就到什麼顯赫階段才能做些什麼;不過,說真的,要真想「做自己」,有點本事再說吧!有本事,不專指賺錢啦,至少要把生活handle的可以過下去,沒力了,餓死了,我看也很難「做自己」罷。

信不信由你,我以前也狂妄對我媽說過,「我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但幾年累積的人生經歷齁...,現在賭氣的時候比較含蓄,會改口說,「哼,我可以靠自己!」anyway,「做自己」,活著唄。

2005/09/04

穿梭之絕對快感


周杰倫那部電影"頭文字D"的主題曲,叫做「飄移」,用這個名詞來形容賽車,真的還挺傳神的。今天我在騎車的時候突然又想起這種感覺,再次覺得傳神!

如果真的有什麼前輩子,我想我的某一世應該是個賽車手,人家說前世有一些什麼本領,會變成今世的一些本能,所以我這麼以為著。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車有一種著迷的感覺,國小的時候用了一天,自己一個人摔呀摔的終於就學會了騎腳踏車;騎機車也是沒有太大障礙,好像時間到了,就該會有這個本事的樣子;開車好像也沒有什麼困難,我的教練還說,沒看過倒S型感覺像飆車的初學者,然後上路也沒有多大畏懼。而且,更不知道為什麼,一旦學會某種交通工具,就想要飆快一些,認識我的人應該都曾被我的快嚇得七葷八素吧!不過你們知道嗎,其實我在追求的是速度與safe兼俱的快樂咧!

所以我才說我可能曾經是個賽車手嘛。

記得周杰倫宣傳那部電影的時候說過,能用破車跑出很快有很有技術的勝利,那才叫屌。我是超級心有戚戚焉的,也覺得用名貴跑車跑出好成績不夠強,要從不起眼的車子中突破才叫真本事。哈哈,所以我常跟朋友說,我要"訓車",就是訓練車子啦!真的喔,用心對待車子,就會發現它可以在不出賣(讓你纍殘就叫出賣啦)你的情況下,速度、煞車等等方面,讓你得心應手地飄移在車陣中。

以前我真的很愛穿梭車陣並引以為超樂,現在年紀大一點,多少有種怕出事的感覺,不過偶爾想玩一下,還是覺得很快樂,那是一種絕對快感,因為也沒有要跟誰比賽,就純粹為穿梭而快樂,且也聽不到開車駕駛的謾罵(我想有些汽車駕駛者很想扁我吧:P),所以那是絕對的,絕對的快感。

喔對了對了,當你穿梭過後,遠將一大堆車拋在後面時,還會覺得自己好像很靈活、很節省時間等等之類的驕傲感:P 雖然也知道很危險,也只好自己想著,明知不可為而為的氣魄,可能真的有這方面的天賦吧...:P 呵,我媽要是聽到我這樣講,應該馬上會打通電話來"慰問"我吧:P 好啦,我已經乖很多了..只是一些因子實在是扼殺不了咩,「得飄 得飄 得意的飄」,好個詞兒!

好吧,雖然我如此享受速度的快感,但我恨(實際上是怕)極了由上而下的加速度,比如說那種比溜滑梯還長還陡的滑水道,還有那個什麼海盜船的,哎!嚇死我了=.=

2005/09/01

同心圓理論的條件

大概是「生活與倫理」的課本吧,記得上面載著中國傳統下理想的人生歷程,一幅同心圓,由內而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好壯觀的遠景阿!但若無特殊機運與特質,做到「齊家」應該就非常了不起了。

最近跟一些親友談話,尤其談及想要將一些非營利的理想宣導出去,或實際執行,才發現要完成更遠程的「治國」與「平天下」,似乎需要存在一些條件,比如說,要有錢、有力,方能更有大刀闊斧之氣魄,與達到理想之成效;否則,很容易就陷進一種含辛茹苦,卻又身心俱疲的情況。

說來有點不平齁,可是人也常常展現"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有錢有力後,好像又會忘記初衷,不然就會面臨樹大招風的渾沌,有更多額外的承擔,讓你無法心無旁鶩地拼理想。講到這就想到證嚴法師,她創辦的慈濟,不就是這麼一回事嗎?她抱持天下無災難的理念,但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質疑慈濟慈善行為的方向,看來,有錢有力,又是另一種疲累。

同心圓理論,每個人會走到其中的哪一環呢?現在想來阿,修身、齊家實在不簡單呢!跟一個人擁有的條件有很大關係吧,比如說,生長在比較有修養的家庭中,那達到修身的起跑點就領先別人很多。不過,總是人選擇自己想要達到的程度,只是能不能做好的問題而已,這樣想想,政治人物的勇氣還是值得稱讚,至少他們有國家、天下的渴望。(講不下去了,自己都覺得牽強:P)

總之,今天覺得我媽講了句有道理的話,她說要"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沒錯沒錯,說好一點是如此,如果覺得這種想法太有愛心,那就想"別人要怎樣是他們的自由,好壞隨之吧!" 那麼,我自己的選擇呢? 呵,不知道,因為我是擺蕩於英雄跟卒仔之間的小泰山啦:P

先把自己弄好最要緊吧!還要長智慧,恩,我可不想以後做些什麼大事業的時候,底下有太多人覺得我很蠢。沒辦法,我愛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