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9

記一場音樂會

昨天去聽了場音樂會,捷克愛樂管絃樂團的表演,很有感覺。曲目po出來,我想有人會羨慕(奕君,希望你忌妒:P)

‧史麥塔納:我的祖國 (《高堡》、《莫爾島河》、《夏爾卡》)
(Smetana: Vysehrad, Vltava, Sarka from My Country)
‧德佛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Dvorak: Symphony no. 9 New World)

我挺喜歡交響樂,老爸很愛,從小不時就會聽到,也算耳濡目染吧!只是,我很少聽現場的交響樂;其次是,我只知道旋律,不知道作曲者與曲名。

這一點,我在流行音樂上表現比較好:P

昨天表演的曲目,是民族主義意識很強的幾首歌曲,作曲者的背景,都正好是19世紀末歐洲一些國家欲掙脫獨裁高壓政權(如納粹,奧地利等)的時刻,其中對國家情感的流露,確實表現的很傳神。

我覺得聽歌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全面性地去聽,也就是(閉上眼睛)去感覺整個旋律,告訴你,旋律可以說故事,真的。

另一種則是從演奏樂器的角度去聽,這時候可能會去注意現在是什麼樂器在演奏,不那麼整體感受,但是專注在自己喜愛的樂器上,會很過癮。

其實我昨天並未先去看節目單上對每首曲子的詮釋,可是我真的聽到很感動,在《莫爾島河》還有「新世界」的第二樂章演奏時,我好想哭。

就像是....很懷想起小時候,家鄉,家裡,家人。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那種感覺,但就是一種...你很想念但卻又回不去的過去。要是我現在在國外唸書,那種強度應該會更狂吧!

讓我覺得那些作曲者很了不起,那種細膩,甚至共鳴的發散,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要是用他們這種產出的態度來現代社會的競爭市場,我想他們是很強的贏家吧!一種很深層的打動,讓消費者就算再產品價格貴也整個被征服。噢,或許我做這樣的比喻是過於膚淺了,但這也是想破頭的行銷策略中的一個思考,不是?

昨天的表演,怎覺得一下子就結束?但我心裡面的撼動仍存,撼動到我想來這邊記下它。

表面上來看,表演是很昂貴的。有時候我也常被媽媽唸,怎麼花這麼多錢在表演上面
但...怎麼說呢?我想,當你用心去感覺了,就值回票價了吧!因為這種經驗,有可能影響你往後一輩子的人生觀。今天我很慶幸我身邊一直有機會,有朋友,對於這些藝文活動有興趣而約我共享其中。

我想,表演結束後重要的不是在討論內容,聲光效果,技巧之類的,有很大一部份,是感覺,是改變,是提醒吧!提醒自己還有思考的一面,還有人性的一面, it matters.

Enjoy everything u touch :)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聽音樂的時候會把他想像成在說話. 有時候竟然會幻想過度有激動想哭的感受, 哈. 不過從樂器的角度聽也是很棒的, 可以想像是自己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