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30

「網路分級」之迷思

在新聞看到:結合產官學界於今(29)日所成立的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將在明(2005)年10月25日前,完成規劃並實施台灣網路分級制度。

而行政院新聞局所研擬的網站內容分級管理辦法,主要承ICRA(Internet Content Rating Association,互聯網內容標籤協會)所制定詞彙標準,該協會將網路內容依屬性區分為語言、性與裸露、暴力及其他等分類。

一個網站怎麼去組織其內容資訊,都已經是這麼見仁見智的一件事了
意即,在"分類"上都那麼難達到一致的看法,更遑論"分級"呢?

我想,要討論分級,不妨先問兩個問題:
一是,網路的存在是for what?
二是,網路分級又是for what?

網路的始意,就是要加速人們的溝通、資訊無遠弗屆而快速的傳遞,在這樣的概念架構下,網路自然是什麼內容都有、什麼人都可以access。那麼,現在要談分級,勢必造成一些"限制",在一個以free為前提創造出來的機制裡去做限制,是不是矛盾了?

然後我們再看到分級的那些類別:為什麼特別將「性與裸露」、「暴力」分出來,除了這兩者外,難道就沒有其他有意義的分法嗎?且,這兩者,又有什麼意義存在?
如果分級只是為了讓網路內容充滿清流,那我想請問的是,今天有一張南京大屠殺的照片,一位婦女被刺刀插著陰道,你要說它是知識性內容還是限制級該受到管制的內容?
而有一篇文章,充滿政客在辱罵另一位政客的言詞(當然,他們講話都不帶髒字),你要說它是有意義的文章或是言語暴力呢?

臺灣是全球首創網站內容分級強制立法的地區,這個"全球首創"看起來好像很厲害;但花那麼多人力、金錢去做的事情,必要嗎?可行嗎?還有,想清楚了嗎?

分級,姑且不論分了哪些級別,一定要設定一些指標、內容的深度(例如佔百分之多少才達到某一級的標準?)、內容的強度(例如用的辭彙是不是夠重?重到什麼程度?)...但說實在話,很難衡量吧!畢竟,又是一見仁見智之事了。

我覺得,要不要網路分級其實已經無所謂了。
怎麼說呢?我有兩個看法。

第一,通常要做限制,總是基於"性本惡"這個想法,而既是性本惡,那麼在怎麼管都一樣,不是嗎?今天限制了網路上的內容,但你限制不了人的好奇與行動力,他們可以去破解層層限制,不然,非網路環境也可以去接觸到那些在網路上被限制隔離的東西。

第二,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立法的意義,就是一個"最低門檻",但是卻有很多"解釋空間"。網路怎麼分級,有非常多的爭議存在,一旦設定門檻,爭議還是不會消失,反造成「立法不存在」的現象,因為怎麼說都有道理,這麼一來,就沒有辦法好好地去執行分級這個動作:因為"不宜的內容"不像殺人放火那般強烈而明確的"不應該"。

不管怎樣,我心中的疑問只是:主事者真的想清楚了嗎?
政府發布的新聞盡是"分成哪些級",卻沒辦法說服我們"網路分級for what",這是一個迷思之處。

其實我一直在想一個相似的道理:從小,爸媽越告誡我不要做什麼,我反而會有更大的衝動與好奇想去那件事
而要是我去做了,感覺不好,那我就不會想再去做。
這其中存在一個中介變因:信任。
其實,爸媽也是為我們好,政府這麼做也可能是為民眾好,但問題是,能讓人完全心服口服的機率有多少?人要是可以管控的了,那就不是人了,是機器人。我常覺得難過的是,為什麼上帝所創造出來的"信任",總是不夠堅定呢?人們通常不是很相信"自律",我覺得。

總之,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非常希望有人可以一起想想這個新聞議題,
目前為止,我還是覺得"free for all" plus "education" plus "trust"
是一個其實也不會太難的烏托邦。

「熟年族」

又看到一個有趣的名詞!這年頭,什麼都可以變成一個「族」,
人們在不同情境中,交替著不同身分,也是時代下的一個特色。

ok,來說熟年族。

這是我在電子報上看到的,先引幾句文章內容:
(錢MONEY雜誌,93/11/29 =>著作權概念:P)
"根據東方線上執行長蔡鴻賢的說法,熟年世代泛指五○到六十五歲,具健康、活力、能體驗人生的族群。簡單的說,熟年族是一個經過「累積」的族群..."
"當今的熟年族,有錢、有閒,且懂得花錢、不吝於花錢"
"「熟年生活」成為一個自我實現的代名詞,它是一種嚮往、目標與追求"
"在東方線上的問卷調查分析中,認為可把當前熟年族的生活型態分為四個族群:品味自信族、積極活躍族、淡泊知命族、傳統嚴謹族"
"有一個共通特色,即是在熟年之後,其主要工作反倒成了襯托自我價值的配角"

hey,這樣,是不是略略對熟年族有個概念了呢?
老實說,現代這個社會不是很流行"定義",只有"隨意"
因此我也無法說出熟年族是什麼個形狀,或許這也不過是個"感覺"吧!
就是一種....瀟灑,或雅痞式的生活,i think.

anyway,看到這段對於熟年族的形容,我彷彿看到了唐代
那種歌舞昇平,文人雅士附庸風雅的一面
呵,現代總說流行復古,那我們還真的夠古了!
其實這樣的情況也不錯,唐代能有如此景象,也是國力安定下的一個產物
這樣看來,我們所身處的環境其實還不錯
暫時忘記天天有聳動無比的新聞。

不過,也不要斷章取義,只看到熟年族享受灑脫的那一面
文中提到,這是一個"累積"的族群,
我想它還是具有正面意義在其中的,
意即,要當熟年族,你也要有本錢當的起
因此,當我們能力還未逮之際,該做的則是為熟年生活做準備(如果你真的嚮往的話,當然要準備)
包括經濟上,經驗上,人生觀上,興趣上,自我價值上...
當你越接近完整再去過熟年生活時,也較能發自內心地去解放自己的靈魂吧!
否則,就像為了附庸風雅去舞弄筆墨,反成"為賦新辭強說愁"的滑稽了。

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改變,或是會變多少
但著時很嚮往有朝一日的熟年生活,因為我愛透了relex的生活步調
噢,我果然在某部份中了時代的毒,cuz現在時代有個指標叫做"奢華,正在流行"
我想要的奢華,是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步調。
當然不是恣意妄為的意思,i mean,可以enjoy很多事情,
學著去簡少一些勉強與不願意的感覺
這樣比較屌。

go ahead!

2004/11/29

記一場音樂會

昨天去聽了場音樂會,捷克愛樂管絃樂團的表演,很有感覺。曲目po出來,我想有人會羨慕(奕君,希望你忌妒:P)

‧史麥塔納:我的祖國 (《高堡》、《莫爾島河》、《夏爾卡》)
(Smetana: Vysehrad, Vltava, Sarka from My Country)
‧德佛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Dvorak: Symphony no. 9 New World)

我挺喜歡交響樂,老爸很愛,從小不時就會聽到,也算耳濡目染吧!只是,我很少聽現場的交響樂;其次是,我只知道旋律,不知道作曲者與曲名。

這一點,我在流行音樂上表現比較好:P

昨天表演的曲目,是民族主義意識很強的幾首歌曲,作曲者的背景,都正好是19世紀末歐洲一些國家欲掙脫獨裁高壓政權(如納粹,奧地利等)的時刻,其中對國家情感的流露,確實表現的很傳神。

我覺得聽歌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全面性地去聽,也就是(閉上眼睛)去感覺整個旋律,告訴你,旋律可以說故事,真的。

另一種則是從演奏樂器的角度去聽,這時候可能會去注意現在是什麼樂器在演奏,不那麼整體感受,但是專注在自己喜愛的樂器上,會很過癮。

其實我昨天並未先去看節目單上對每首曲子的詮釋,可是我真的聽到很感動,在《莫爾島河》還有「新世界」的第二樂章演奏時,我好想哭。

就像是....很懷想起小時候,家鄉,家裡,家人。我不知道怎麼形容那種感覺,但就是一種...你很想念但卻又回不去的過去。要是我現在在國外唸書,那種強度應該會更狂吧!

讓我覺得那些作曲者很了不起,那種細膩,甚至共鳴的發散,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要是用他們這種產出的態度來現代社會的競爭市場,我想他們是很強的贏家吧!一種很深層的打動,讓消費者就算再產品價格貴也整個被征服。噢,或許我做這樣的比喻是過於膚淺了,但這也是想破頭的行銷策略中的一個思考,不是?

昨天的表演,怎覺得一下子就結束?但我心裡面的撼動仍存,撼動到我想來這邊記下它。

表面上來看,表演是很昂貴的。有時候我也常被媽媽唸,怎麼花這麼多錢在表演上面
但...怎麼說呢?我想,當你用心去感覺了,就值回票價了吧!因為這種經驗,有可能影響你往後一輩子的人生觀。今天我很慶幸我身邊一直有機會,有朋友,對於這些藝文活動有興趣而約我共享其中。

我想,表演結束後重要的不是在討論內容,聲光效果,技巧之類的,有很大一部份,是感覺,是改變,是提醒吧!提醒自己還有思考的一面,還有人性的一面, it matters.

Enjoy everything u touch :)

2004/11/26

有趣的orz

多虧奕君的comments,莫名其妙蹦出一個orz
看來小白求生的意志還是很強(不想被時代淘汰)

orz,"被徹底打敗"的意思。
請見我分曉..


這要從圖看起,
這個人被擊潰,頭阿 雙手阿 腳阿都落到地上
頭..is "o"
手..is "r"(要跟頭and肩合著看比較明顯)
腳的跪姿..is "z"

原來如此。

真不知道是誰發明的,網路文化還真是創意大本營
有天是不是會有一套"網路語言"
就像世界各有不同語言一樣,不學還會聽不懂

哇!倉頡造字、上帝創語言的歷史
我們竟然也活生生正在經歷耶!
只是,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每個人都像上帝一樣
難怪這世界會如此不平靜

有時候在想,以後的歷史課本會用什麼來詮釋我們這個時代呢?
"亂七八糟時代"?
"莫名其妙時代"?
"鬼才時代"?
"NII時代"?
(正式用途時,還是nothing is impossible比較能被教育部接受吧:P)
(而且還跟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縮寫一樣,這個可能性較大)

what else?
還有沒有聽過什麼有趣的,快告訴我吧朋友們!

謝謝我的朋友們:)

呵呵呵,一早打開這個版,就看到一些朋友的comments,看的我是龍心大悅,哈哈大笑無比!!

然後還有一些朋友雖然沒有comments,但好像有做功課一樣透過別種方式告訴我
"我有去看你的bolg"喔!

太謝謝了,
但,你們怎麼可以,這麼好笑!!?

其實我之前也沒聽過blogger,只是覺得這個名字很cool,就決定棲息在這了。
相信大家都有看到下面有個google的字樣,right,就是google併購了blogger
這個場子現在是google的,噢,所以我以後不能再罵google了...

anyway,它還沒有完全中文化,之後應該會好一點吧!
我也搞的手忙腳亂,連help都是英文@@
這到讓我發現一件事..
每個軟體若欲搞多語言,一定要先從help的翻譯先開始
不要以為英文獨大,在現在這個世代阿,可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使用者意識高漲的時代
噢。不要離題,這個以後再講。(我發現我也有跳躍性思考的本領耶:D)

所以,很抱歉阿朋友們
有人不知道怎麼給我comments,
然後有人就也註冊了一個ID,甚至壁虎&奕君都莫名其妙有了blog!!
無心插柳柳成蔭嘛!
搞不好有天跟男朋友吵架,就透過這個來互罵,噢還可以記錄下來,讚:P

anyway,你們以後要時常上來,人家我都有再看你們的相簿,定期追蹤你們的身型有否走樣耶...
雖然我以前也常捧別人的場,但總是上幾次之後就忘記再去看了
阿!你們不要讓我遭受這種現世報齁,乖..

thanks a lot.
頓時覺得我的blog有夠青春的:)

2004/11/25

between "impossible is nothing" and "nothing is impossible"

昨天跟小豬討論起這個問題。

"impossible is nothing"
"nothing is impossible"
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應該是沒什麼不同,都馬是:沒有不可能。

可是我就很龜毛,因為我想要把這句話放在我將來的履歷上:P
所以我必須用心去體會。
然後我告訴各位,有不同,而且我比較喜歡"impossible is nothing"

Why?
因為有氣魄,它比較像是...不把"impossible"當成一回事
因為講起來可以不那麼用力,像在喊口號一般地說出"噢!沒有不可能"
不相信的話,現在就請唸這兩句話看看:)

anyway,這是我的感覺,
我就是愛玩世不恭一點,不要罵我:P
那天育汝說,我變的比較開朗一點(比較想的開),其實還挺開心的,因為這也是成長。
其實我一直以來也都覺得,沒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只是以前,就是很用力在挑戰,所以有很重的得失心,阿就比較想不開;
然現在倒覺得,很多事情是時間問題,船到橋頭自然直,可以不要先擔心起來放,喘死自己。

impossible is nothing.
我不只是貪圖講這話的狂妄,
事實上,因為什麼都有可能,什麼都可以去做
所以,所有的事都變得好近好近,很多事情要忙哩!
你說,這樣夠不夠正面:P

my first time

There are many "first time" in our life.
第一次這樣跟著網路潮流,申請了blog
希望這個我自己爭取的空間,不要又被自己活生生浪費掉:P

在網路世界,很多事情其實是不必問清楚"為什麼"然後再去評估要不要做
做了再說。

這個"first time",沒有想太多,要是人生都可以這麼果斷,多爽。
hey,要不要試試看,反正申請一個blog,不必冒多大風險,
然後還有一種"我有了一塊地盤"爽勁。

做了再說,還真的有那麼一點點充滿power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