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質,dark matter,聽說是來自天文物理學的名詞。譬如說,科學家衍伸出一套合理的公式計算宇宙的能量,得到一個值。結果,當實際用儀器去探測宇宙能量時,發現測量出來的值並不等於計算出來的值。兩者間所遺漏的,就是暗物質。
也就是指那些存在,可是測量不到或看不到的東西。
識相的,別太認真又對我解釋暗物質的原理或真實狀況。你知道,對一個理化爆爛的文組學生來說,是無法相應帶有符號性的敘述。反正我也只是用我所理解的狀態去比喻某件事。那,為什麼我找了暗物質這個詞哩? 緣分啦! 阿就剛好想到。
系上有個老師,一直努力大推著「書目療法」。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閱讀一系列經過粹選的書,使病患的負面心裡狀態得到緩解。我對這個涉略不深,但承認這的確是一個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不過也因為在學術界,總是要有強力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支援,才會被廣為接受,特別當它要名為一種「療法」的時候,就更需被嚴謹的解釋,特別這個又與醫療有關。
不想這麼辛苦啦!每次老師談著書目療法時,我倒是一邊想著我的音樂清單。音樂,就是我的暗物質。當然也對我有驚人的療效,我曾經深刻感覺過。
可能也跟個性有關吧! 我不喜歡帶著不爽的情緒太久,相對於閱讀,我多半選擇聽音樂。畢竟閱讀一本書要兩三個小時,甚至更多,看完可能還要反芻一下,書內容的後勁才源源不絕滾出來,且如果傷心欲絕就連一個字也看不進去;音樂一首頂多也五分鐘或十分鐘,歌詞與旋律又直接吟唱給我聽,只需要開著耳朵,其他身體部位都可以懶惰到天荒地老。
傷心的時候聽音樂,還真像上麻醉藥一樣。身體麻一麻,心也麻了。人倒是會好一點。
雖然作為暗物質,但我才不會這麼勢利的只在買醉時召喚它來坐檯,平常酗音樂就超兇的,音樂彷彿是流洩在空氣中的黑洞,爽或不爽,情緒都被吸進去,秘密都被吸進去。所以,我經常是很認真在聽音樂的,不只是把它當生活的背景,而是主體。因為它是我的一部分。
遇到很快樂的事情,我可能外顯出來會更快樂或不那麼快樂;遇到很悲傷的事情,也可能外顯出還ok的呆樣(現在說的是"外顯",所以像我這麼愛ㄍ一ㄥ,外顯少見比實際情緒還大的傷悲)。這就是我把音樂譬喻成暗物質的道理,它存在,可是測量不到或不被人看到,存在我情緒的總和中,但也是外人難以理解的部分。
真的是很神奇@@ 當然,我也不怎麼單純啦! 暗物質還有很多,比如說,罵髒話、走路、玩籃球機...之類的。哇賽,難怪有時候我覺得在別人眼中我有點神經,不開心的事過一天就笑呵呵了。不過,也得等那些個暗物質打通筋骨才算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