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鑑、評鑑,沸沸揚揚的彷彿非比出個高下來不可,現今許多的評鑑似乎都以Ranking收尾,然後呢?
我覺得很多事都要追本溯源,才會發現那件事本身的價值。上週五去參加了一個座談,由工商時報、師大圖資&圖書館、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共同主辦的,主題是「學術傳播與國家競爭力」。主持人為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與談人有"評鑑界"代表(專門執行評鑑工作的專家)、"被評鑑界"代表(大學研發長,不過也只有台大及師大兩校)、以及"官方"代表,最後就是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談"學術評鑑"的面向算完整了,不過陣容好像要再更豐富一點,參與人數不多,應該不超過50人。主持人建議,"被評鑑(被害)"各校校長都應該邀請出席一起座談。我則認為握有"上權力者"更應該來,總統來更好XD)
整個rundown走下來,覺得好似來到一個反省大會,反省的input是「目前我們以量化為評鑑主軸是足夠的嗎?」反省的process是「不夠,要參考質的指標。」反省的outcome是「質好難做,好,讓我們再想想。」
對於這個input>process>output的內容並不意外,這些問題是重要的,可是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更多更多的人們都應該知道這些問題的存在。換言之,當評鑑單位公布數據時,這些問題該被說清楚的!可是經常只有看到數據不斷被推論至事實,關於這些問題(研究限制)連個P.S.也沒有。
不過,這場座談中也思考一些深層的問題,我認為最精彩的不再於那些發散的"解決問題途徑",而是追溯「學術評鑑」的意義。當然,這些只是被拋出的議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大家如能思考一下,對於數據的解讀就會較為趣意盎然。以下是我當場草草記下的幾個point。
1. 學術評鑑的目的,應該是出於為最大數人謀最大福利,研究者想要有The freedom of accessing&releasing, meanwhile, 也要有reposibility的認知。
2.Evaluation? Ranking? 我們做評鑑的態度擺對了嗎?
3.你對被評鑑的對象了解多少? 你對評鑑的概念與目的了解多少? 之後再來想要怎麼用數據和人吵嘴吧!
4.請把學術評鑑這回事和collabration這件事想在一起,而不是bundle evaluation and competition,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想像什麼樣的學術風景?
5.culture在數據上的重要性要怎麼被彰顯或提醒? 你有學域的culture,學校的culture,社會的culture,國家的以至於民族性的culture需探索。如果真的要比較,有考量那個同質性的比較基點嗎? 如果這麼難找到基點,我們過去比來比去的是什麼?
6.評鑑執行者的perception and duty。換言之,他們"憑什麼"可以做評鑑執行者(what the conditions they have)? 其訓練與良心更是重要的不得了!
7.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教育部為什麼沒有一個自己的評鑑部門,而要委外評鑑中心執行研究?
8.評鑑之後,改變了什麼? 改變是更好呢? 還是只是進行另一個業障的製造?
9.評鑑的公布,包括公布的內容與公布者的態度,有展現科學研究應盡的責任嗎?
10.教育部代表說,用量化當然有很多迷思,不過這也是評鑑初期必經的陣痛。然而,為什麼一定是量->質的必經程序? 不是試著從個案分析開始,逐漸尋找可以將質的指標納入評鑑的途徑?
10個就好了。太details的部分,只要上述問題能回答,就會影響每個人對details處理的方式。再次重申,這些問題,是要discuss的,雖然書寫形式中不免流露阿白本人的思維,不過我真的沒有要打敗什麼,請寬心~~~
那天總結時,教育部代表說「評鑑之惡」,曾志朗先生很快的就說,「才不,應該是評鑑之善」。評鑑本來是善的,我也比較傾向這個角度。教學原理中少不了評鑑這一環,在我過去所堆疊的認知,評鑑的意義應該是提供一個基線,看看被評鑑的objects是不是達到,需要improve,還是oh great! let's move toward the better or something。評鑑應該強調個體績效,沒有說要用來做為績效獎金的齁...。
喔,說到這個,就想到當天台大研發長講到的一個重點。他說,現在我們都講知識經濟,當知識變成一種資本門,學術難免遭商業化的處遇,這也使得評鑑容易失焦又變成對ranking的關心,當然,學術生產力是和社會(國家)生產力有關聯,可是不能用因果關係過度解釋。他以日本一位生物學家為例,該科學家在很早以前就發明一種跨時代的技術,很厲害,可是最後卻被歐洲某儀器公司量產致富,並且申請專利。在這個案例中,學術生產力與社會生產力並不均等,很重要的一個中介因素在於日本與歐洲對於學術研究結果所營造的文化與風氣。
學術界代表都很強調文化的重要性,這當然要緊;不過我覺得世界主流權力的持有國也是一個很現實的關鍵。就像台灣的大學現在拼了命的疾呼投稿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期刊,為了要擠進世界頂尖之林,座談當日不乏喝過洋墨水者(主要留美、或在美進行研究),紛紛表示美國研究者根本不談也不知道什麼SCI、SSCI這東西,可為何他們投稿的對象偏偏就是那些期刊?「因為這已經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吃飯喝水一樣理所當然」,那些人說,外國人有優質又保障的環境,並且達到"心中無SCI"的境界。現在整個世界體來看,推翻不了歐美世界之強的事實。
可是,如果今天中文期刊才是知識強權呢? 會不同吧? 我那時不斷想著這個問題。固然優質環境很重要,可是"有保障"又是另一回事,也不是入聯或返聯就能解決的棘手事,說穿了,我們還是在向強權靠攏,有沒有尊嚴的靠攏就是了。基本上,我仍然希望不卑不亢,在營造優質研究環境的前提下,我倒認為"如何好好的站在別人面前"更是研究者得具備的能力。
老實說,我也不覺得真會有一個非常健全的evaluation model,要mention所有可能的factors,真的是mention不完啦! 我不是說現在這些評鑑都沒有用,(當然,看到ranking很前面,多少也會不由自主點一下頭囉:P)只是有一些philosophy應該要講出來,例如評鑑執行者concern什麼、研究方法restrict了什麼...等等,不要都只有在反省大會的時候才說(更何況反省大會來的人數又有限),我覺得我們國家的人民還蠻愛思考的阿,不然就不會經常一邊看新聞一邊罵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