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甫閱畢。雖然情節穿插的我七葷八素,不過它是本我願意為了讀它,而保持頭腦清醒克服跳tone劇情的書。
不時的跳tone。有一點點像劇本的場景描繪。愛的歷史。
我一向對美國的暢銷作家不熟,當初買是為了節省網路購書運費(超過某個金額可以省一點運費XD),抽空在誠品網站browse,被內容簡介、作家得獎紀錄以及在美銷售狀況的背書下決定下單的書。
根據台灣版的內容簡介,是這樣說的。
李奧是位獨居在紐約的退休鎖匠,寂寞終日,生怕孤單死去無人知曉。他的祕密是:六十年前在祖國波蘭,他有一位非卿莫娶的青梅竹馬;後來,他有了一個永遠不能相認的兒子;還有,他寫了一本書《愛的歷史》,書中的女主角,就是他的摯愛艾瑪……
戰亂拆散了李奧與艾瑪,也迫使他逃離波蘭,無法把《愛的歷史》手稿帶在身邊,只得託付給好友茲維保管。李奧萬萬沒有料到,這本手稿幾經磨難,最後竟在南美洲問世,但書的作者不是他,他也完全不知道它的出版……
同樣在紐約,有位同樣叫做艾瑪的十四歲少女,是個單親家庭的長女。艾瑪的母親始終無法忘懷亡夫,努力寄情於翻譯工作。艾瑪見母親因寂寞日益憔悴,千方百計想為母親尋得第二春。此時,有人願出重金委託艾瑪的母親翻譯一本書,正是那本《愛的歷史》!原本只想代母尋友的艾瑪,在看了母親的譯稿後,不由自主,開始尋找書中那位與她同名的艾瑪……
一個名字、一本書,在命運的棋盤上,竟串聯著三個乍看之下毫不相干的家庭,牽動三代之間的愛恨。這些在浮世間漂流的小人物,在各自的世界裡飽嘗孤寂、歷經死別,卻沒想到,因為對愛的堅持與追尋,他們的人生之路,逐漸交錯……
Well,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我是說,讀起來,根本不像內容簡介那麼有系統性。話說回來,買完兩個多月後我才真正閱讀,早就沒有什麼內容簡介的印象可以引導我。一如書封面對該書的自我描述:「獨居的八旬老翁、喪父的十四歲少女、抑鬱的中年作家。三個寂寞的靈魂,在各自的傷痛中孑然一身,直到,一個名字,串聯了他們的命運;一本書,見證了他們一生的愛與痴。」老實說,這段話比起前面拉里拉雜的內容簡介,才真是這本書的濃縮與精華。
好像在回憶與想念中,那種執著的愛,才會更為純粹與動人。而一個人到底又為什麼能守著一份感情,不在身邊的感情,僅僅因為曾經愛過,於是致使自己關上心扉、或怎麼試也無法讓另一個走進心裡,然後孑然一身?
I was born to love you. 有時候聽起來很蠢,不過在這本書的引導下,這句話變得很soft、也很真誠。一生都在愛,生來就是為了愛你,每次看到電影裡有這樣的對白,都覺得,這太噁了真是@@ 但是愛一個人真的是不容易,如果實在很認真愛,人的一生應該無法愛太多人。但是,如果某個人的一生,就像是對另一個人的愛所構成的愛的歷史,那麼聽起來又好像很傷悲。
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虛虛實實的,某一刻我們以為很愛當下在身邊的人,某一刻卻又發現其實有個過去的影子沒走。此一刻,彼一刻。到後來,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細究愛或不愛,已經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了。
我這樣說來,有一點消極的感覺,不過,倒也不是。看書中三個孑然一身的主角,執著著他們心中那個愛的標準,最後還是緊握著一個虛幻的過去在愛,雖然會變淡或變質,但與回憶共同生活在現實世界,不就是我說的那麼一回事嗎?虛虛實實。但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強調「愛」這回事。
我真有過那麼一段時間,以為自己知道什麼是愛。那段時間過後,我還是認為愛是那樣,可是在生活中,愛的指標已經被「這個人跟我合不合」取代了。合不合,是喜歡;至於愛,噢謝了,太辛苦、太要命。這是我這幾年來的詮釋。
所以偶爾看看這種很純粹的愛的書,也不算壞,書不就常常寫一些現實社會經常辦不到的事,所以在某種層次上會吸引人閱讀嗎?
看了你就知道。喔還有,保持清醒,ok? 畢竟,它是一本不詳明敘事主體,卻又全文以第一人稱寫成的書。當然你也可以不清醒,我猜想你會看到的是一片一片的濃烈情感。我只是習慣有幾條故事主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