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8

色‧戒

沒有像<斷背山>看完那麼生氣(劉育乃你知道我在氣什麼吧,跟情節無關..)或說無法產生共鳴好了。


<色‧戒>,可以看到李安導演真的是越來越聰明了。質感很好,但不諱言還是有商業色彩在,好像可以窺得他在藝術本位與好萊污塢洗禮中取得的突破。

我終於體會他為什麼每拍完一個作品就筋疲力盡了。

有很TV acting的部分,也有很難的內詮釋,表演層次真的很多重,導演跟演員真的是卯足全力,我反而在感動這個。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看完電影至現在我一直處在心情很不好的狀態,有點和現實生活交互作用,情緒混了@@

我想這個不平靜的標的物 可能跟"生活中的犧牲"有關。為什麼要幹特務?為什麼要愛國?為什麼要忠孝兩全?還有,為什麼要做"好人"?

好像是相去不遠的懷疑。

這樣犧牲,是因為前世種來的因。
這樣犧牲,是因為上帝叫你必犧牲。

人好像薛西弗斯,更傻的是像我這種人,無用的對天嚷嚷。現在覺得嚷嚷也是一種很重要的人權。

2007/09/19

回"書記"

這是在看了弟弟寫的"書記"一文後,寫下的文章。

今年夏天,研究所畢業後,我也看了很多書。新書,或舊書重讀。

我發現也許還有一塊你(建議我弟)可以去探測,就是清末民初,或過度國共內戰,與適應台灣新生活那一段大時代環境中的作者們寫的題材。

有很多面對環境衝突的描繪;有些人是融合東西方文學創作思想而走出原創性;有些是台灣本土作家,用一種關懷親近市井小民的態度行文,未受太多資本現實侵襲的時候。

有一點點像二次大戰前後日本文學的狀態。可是又具有台灣,或台灣與大陸,這種民族的獨特性。

我不認為我可以如數家珍到出這些作家與作品。但至少可以從你感興趣的人開始去滾雪球,譬如咱們以前高中國文課本的那些作者們,真的頗具代表性。

最近我發現那個時代也有深厚的兒童文學關懷者。嘿,劉育乃,你了解的話可以介紹。